北京前门前的外国友人。图/IC photo
自2023年以来,中国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的复苏。2023年暑期全国旅游人次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2024年暑期更是在此基础上大幅增长。展望2025年暑期,业内普遍预计国内旅游人次有望创历史新高,各地文旅市场将全面进入旺季模式。
而在喧嚣流量背后,一批真正具备稳定吸引力、年年火爆的目的地,凭借硬核实力和高度成熟的旅游生态,再次站上了C位。这份“长红城市”TOP20榜单,就是从中选出的佼佼者。
本次城市预测的分析,通过因子分析、聚类算法、复合指数评价和城市相似度评估四种方法进行整合加权,最终得出城市热度的综合评分。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如2024年暑期抖音巨量算数的关键词搜索指数、2025年6月关键词搜索指数的同比值、2025年5月底-6月底抖音生活服务平台美食及旅游类城市搜索量及视频投稿量同比值, 2024年暑期美食及旅游类的热门话题数、参与人数、曝光增量,城市美食旅游类视频的互动数据(如点赞数、评论数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预测分析的城市样本继续沿用“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的城市名单,因此不包含一些传统热门旅游城市(如三亚、丽江)以及早已走红的典型网红城市(如洛阳、淄博),主要包括年度旅游人次超1亿人次的“长红城市”和具有成为网红城市的潜力城市等,共计100个城市。同时,由于研究的数据主要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数据维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结论的适用范围。
重庆北京领跑,传统强市紧随其后
在100个样本城市的综合排名中,长红城市包揽了前20名。排在榜首的是重庆,这位“新王者”的登顶毫不意外。重庆作为黑马荣登榜首,充分体现出其近年迅猛增长的旅游号召力和全方位热度:热门景点洪崖洞、李子坝穿楼轻轨在网络上持续走红,“8D魔幻城市”独特的山城风貌频频吸引自媒体关注,再加上火锅、美食等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刷屏,令重庆的内容热度和用户互动双双领先。暑期旺季,重庆更是避暑与亲水玩法兼具——既有武隆喀斯特、金佛山等清凉山水供游客消夏,又有两江夜游等城市观光项目,人气居高不下。
紧随其后的是北京。这座拥有中国最多世界遗产的城市每年暑期都是旅游第一梯队。2025年暑期,北京不仅传统景点如故宫、长城游人如织,夜经济也活跃异常——博物馆夜场、演艺夜场层出不穷,暑期夜间消费成为新亮点。同时入境游客大幅回升,使北京的国际旅游也恢复旺盛势头。北京长期以来的综合实力(历史人文+现代都市体验)确保了其热度经久不衰。
青岛排名第三,则再次验证了“节庆+海滨”模式在暑期的强势号召力。这凸显了滨海避暑胜地在暑期的强劲吸引力。青岛作为山东沿海的龙头城市,夏季有凉爽的海滨气候和著名的啤酒节、音乐节等活动,对游客极具号召力。数据显示,今年暑期青岛的啤酒节、海洋节等节庆密集举办,海鲜美食和夜市经济繁荣,使其客流大涨。
西安、郑州分列第四和第五,体现出中原文化城市的集体回温。西安依托大唐不夜城等沉浸式夜游场景,再次激发“千年古都”在年轻人中的话题感;而郑州则借助高铁枢纽地位和新兴文化IP的联动快速上分,走出一条“非典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热度路径。从第六名到第十五名,深圳、广州、苏州、贵阳、杭州、南京、上海、长沙、成都、武汉等城市悉数上榜,它们要么是老牌旅游强市,要么是新型消费中心,各有拿手好戏。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此次虽列第14略低于预期,但其依然是“长红”行列的中坚——成都的美食和休闲文化享誉全国,大熊猫基地、宽窄巷子等经典景点热度依旧。只是在短视频互动等新维度上,成都可能没有重庆、青岛等今年的热点话题度高,从而导致综合评分稍显逊色。换句话说,即使是“长红城市”也不能掉以轻心,应持续创新旅游内容、抓住新生代游客兴趣点,才能巩固自身长期领先的地位。
2025年7月4日晚,游客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州古城游玩。图/IC photo
长红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化优势胜过流量
具体到不同维度来看,长红城市的内部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基本由传统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构成主体,这些城市具备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社交媒体表现方面,长红城市在抖音平台上的表现更多体现为“存量优势”,即基于已有的高知名度和丰富的内容素材,在各项指标上都保持着较高的基准水平。
在内容方面,长红城市由于知名度高、游客基数大,往往拥有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内容创作生态。这些城市不仅有大量的旅游博主和美食达人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还有官方机构、文旅部门的专业化运营加持,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内容供给体系。在互动质量方面,长红城市的视频虽然数量庞大,但由于竞争激烈,单个视频的平均点赞数和评论数可能不如某些爆款潜力城市的内容。
因此,长红城市的增长热度主要来源于其深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成熟的市场运营能力。这些城市通常拥有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并且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长期稳定性。同时,长红城市在酒店住宿、交通接驳、景区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能够承接大规模的游客流量。因此,长红城市的发展路径,更多属于“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通过持续优化服务质量、丰富产品供给、强化品牌建设等方式巩固既有优势。
所以,整体上看,榜单上的这些城市,都具有年度接待游客过亿人次的实力,以及具备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更为完善的文化内容供给机制。换句话说,它们能稳居C位,不靠运气靠体系,不靠流量靠内容。
在旅游消费逐渐走向理性、体验型需求日益增强的当下,“长红城市”或许不是最惊艳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稳定、最值得再去的那一类。而这些城市的共性,也提供了另一个启示:真正的长红,从不是制造一个网红景点那么简单,而是持续打造一个让人愿意停留的城市气质——这种气质,既要能拍、也要能住、能玩、能吃,还得能留下回忆。
文/郑伟彬
编辑/肖隆平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