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江流日夜,双子共星辰。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黑龙江面,边境小城黑河便悄然铺开了它独有的夏日画卷。
作为著名的“胡焕庸线”北端起点,这里不仅标注着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野,更是中俄文化交融的鲜活注脚。它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最近处仅约700米,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中俄双子城”。
国际化气息弥漫在清晨,步入文化街早市,千余个摊位次第排开。油条、豆浆的香气里,简单的俄语对话此起彼伏,勾勒出边境小城最朴实的“国际范儿”。
“蓝莓非常新鲜!”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迈克·瑟德对早市上各色蔬果的新鲜竖起大拇指。一旁,马来西亚游客黄则億拿着手臂粗的油条说:“黑河早市太棒了,城市建筑也极具特色,令我印象深刻。”
在黑河早市购物的俄罗斯游客。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
沿着江畔西行,红砖拱门,欧式立柱,瑷珲图书馆的砖红色外墙倒映在江水中。登上五层露台凭栏远眺,黑龙江上穿梭的游轮划开平静江面,一船双城,往来成歌。“读者坐在这里看书,抬眼就能望见江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景色。”馆长黄士娥介绍。
这座由老口岸大楼改造成的图书馆,书架如流动的五线谱串联起10万余册藏书。2024年重新开放后,更化身黑河“网红”打卡地,其中专设俄文专区,摆放着俄文原版书籍与油画,文化在此沉淀,又向彼岸流淌。
黑龙江畔的瑷珲图书馆。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
书香未散,麦香已至。海兰街上,瓦莲京娜面包房飘散着黄油列巴的香气。俄罗斯面包师娜塔莎身影忙碌,手法娴熟,案板上的列巴面团初见雏形。
老板郭小玲笑言:“娜塔莎工作起来认真极了,还改良制作了更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俄式面包。”75岁的徐凤兰老人是面包店的常客,退休后的她自学俄语,娜塔莎制作的面包也成了她跨文化交流的甜蜜纽带。
当夕阳浸染黑龙江,邮政路上的“国际化大夜市”迎来一天中最喧腾的时刻。滋滋作响的烤串、精美的鄂伦春族手工艺品与3D裸眼大屏交织,“烟火气”在不觉间升腾。
“我非常喜欢这里,夜市的食物非常美味!”来自俄罗斯的游客列拉品尝着烤串,笑容满面。不远处,李岩和孟玲夫妇的烤鸡腿摊前香气四溢,“喜欢黑河,也喜欢和俄罗斯朋友聊天!”李岩用简单俄语招呼着客人。目前,夜市每日人流量平均可达2万人次,年营业额可破亿元。
人文交流赋予黑河融合气质,黑河的自然特色也成就着此地独特的文旅业态。
五大连池风景区里藏着酷暑时节的沁人凉意,14座火山堰塞成的五个湖泊如蓝宝石散落其间。北药泉边,拎着水桶接泉水的人络绎不绝,来自圣彼得堡的游客张光力用水杯接取汩汩清流:“空气好、泉水甜,真是疗养宝地!”
正在接泉水的游客。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
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五大连池风景区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避暑康养。“泉水正来源于这片火山堰塞湖,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喝起来‘气泡感’十足!”五大连池风景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朱月山指向翻腾的泉眼说。
向西驱车,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展现着另一种乡村文旅智慧,清代萨哈连驿站的古韵与今日农文旅巧妙融合。稻田公园里,绿浪翻滚,观光小火车满载笑声穿行于巨幅稻田画间。坤站村积极发展玫瑰花产业,用寒地重瓣紫玫瑰制成的鲜花饼、精油、花茶等产品成为游客挚爱。
“黑河气温非常宜人,适合避暑,这次更是发现了‘宝藏小村’!”来自哈尔滨市道里区的游客姜女士说。村党委书记钱慧敏说:“老驿站遇上新旅游,文旅兴盛给村民带来的不只是收入,更是精气神。”
依靠地理和气候优势,寒地试车等产业也在黑河市“落地生根”。近年来,当地举办的“寒区试车节”吸引了大批游客。黑龙江红河谷汽车测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鑫宏说:“试车经济不仅吸引车企入驻,也让更多人认识了黑河。”据他介绍,今年红河谷四季低温试验场建设进度已过半,正式启用后将让各类极寒测试打破季节束缚。
口岸见证着“一江两岸”的日常联结。在黑河口岸旅检大厅,山东游客黄女士正带着儿子排队通关:“坐船五分钟就可以出国,这次想带孩子感受一下异国风情。”另一边,黑河公路口岸气势恢宏,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大桥如钢铁巨龙静卧江上,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大桥公园观景台拍照打卡,记录下别样的界江风光。
龙江碧波漾,边城故事长。夜幕低垂,两岸灯火倒映江中,红旗广场上人群渐散,唯有黑龙江水默然东流,将两座城、两个国、万千故事,温柔地拥入同一片星光。
策划:李欢
记者:陈益宸、姜思妮、张启明
视频:姜思妮、张启明、赵国钰
海报制作:赵国钰
新华社国内部、黑龙江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