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活化” 不是传统旅游的“打卡式”“赶场式” 固有模式,而是将旅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更深度、更沉浸、更贴近生活本真的旅行体验。
当旅游不再是假期里短暂的逃离,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理解也将发生改变。
以前旅游好像是一种完成完成式的任务,人们总是执着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参观景点、拍摄照片。照片是旅程的记忆,数量比质量更重,体验的深度也要让位于行程的密度。
但在 “旅游生活化” 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以一种更加从容、随性的心态去感受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例如,现在很多游客都不追风同质化的 “网红打卡点”,而是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区中,找一些地道的小吃品尝,或与在地城市的老居民闲聊几句,了解城市的变迁历史与故事。
“旅游生活化”还体现在旅行频率的增加与节奏的放缓,现在游客越来越倾向于“微旅行”“轻旅行”的概念而是选择在周末或小长假期间,短途出行,轻松出游,不仅降低了旅行的压力,也让旅行变得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在这一背景下,文旅项目就要适当的做出改变,可以将旅游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让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感受真实的地域文化与人文风情。
首先,项目设计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商业化套路,而是通过还原地方传统建筑风貌、引入非遗技艺展示、举办本土节庆活动等方式,营造出具有历史感和真实感的生活场景。
还应注重打造轻松、舒适的环境,鼓励游客放慢脚步,深入体验。部分文旅项目在规划中要考虑到本地居民的需求,打造出既适合游客参观又方便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如开放式公园、文化广场等。
文旅项目中除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外,还要融入教育、康养、体育、艺术等新兴业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比如,举办户外音乐节、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将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可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
“旅游生活化”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也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当旅游不再是生活的例外,而是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终将在旅途中发现,世界的美好不仅存在于远方,也藏在每一个用心感受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