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于5月16日宣布,位于马来西亚的工厂成功实现了重稀土元素氧化镝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继中国之后首家具备该技术的企业。这一突破被西方媒体广泛称为“打破中国垄断”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仔细分析全球稀土产业链格局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莱纳斯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要想在短期内撼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那么,中国在稀土产业中究竟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呢?
莱纳斯此次突破的核心技术在于其采用了改进版的溶剂萃取技术,使得其在马来西亚关丹工厂能够成功分离镝和铽两种关键重稀土元素,年分离能力达1500吨的混合重稀土。镝和铽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的核心原料,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和军工设备中。莱纳斯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曼达·拉卡兹强调,这一突破是“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一步”,并且为客户提供了“中国以外的采购选择”。
此举直接回应了西方国家对稀土供应链安全的长期担忧。因为多年来,中国一直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加工产能,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稀土供应上极度依赖中国。例如,美国F-35战斗机的隐身涂层、雷达系统等关键部件需要大量镝铁合金,而美国缺乏本土的重稀土分离技术,这使得其军工企业面临停产风险。莱纳斯的技术突破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替代供应源,其产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并以高于中国市场的价格进行销售,以满足客户对供应链安全的溢价需求。
为此,美国国防部向莱纳斯提供了2.58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推动其在得克萨斯州建设稀土精炼厂,计划建立一个“从矿山到磁铁”的完整供应链。此外,日本和欧洲的企业也与莱纳斯展开了合作,寻求稳定的重稀土供应。
尽管莱纳斯实现了技术突破,但与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显著。中国的优势源自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特别是在稀土分离领域,中国企业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分离效率高达98%以上,且成本仅为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举个例子,中国氧化镝的出口价格在4到7美元/千克之间,而莱纳斯的产品售价则高达10到15美元/千克,差价超过两倍。
除了成本上的差距,产能规模上的差异也显而易见。中国每年分离的重稀土总量达到1至1.5万吨,而莱纳斯的年分离能力仅为1500吨,约为中国的1/10。此外,中国已形成了从矿山开采、稀土分离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而莱纳斯的马来西亚工厂依然需要依赖中国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尽管中国在5月向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企业发放了稀土出口许可证,但美国的企业仍未能列入豁免名单。面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美国与乌克兰签署了稀土矿产开发协议,试图开发顿巴斯地区的矿产资源。然而,该地区目前由俄罗斯控制,短期内难以形成实际产能。欧盟则通过“地平线欧洲”计划,投资73亿欧元,推动稀土精炼技术的研发与本土产能的建设。
然而,这些西方国家低估了建设稀土产业的难度。建设一座稀土矿山平均需要18年的时间,而重稀土分离技术的研发周期更长。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指出,尽管莱纳斯有望实现量产,但美国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稀土矿原料,而其他17种重稀土元素仍然依赖中国供应。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加强稀土走私打击和强化出口管制,进一步压缩了西方国家的替代空间。据悉,2025年5月开始的专项行动中,中国海关查获的稀土走私案件同比增加了40%,有效遏制了灰色供应链的蔓延。
稀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国家安全。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清洁能源技术对稀土的需求将增长3至7倍,其中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是主要驱动力。这也使得各国都在积极争取在稀土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