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卫视
为彰显中国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内地与港股市场行稳致远,凤凰卫视、凤凰网在“2023凤凰之星港股最佳上市公司评选”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推出了“2024凤凰之星上市公司评选”活动。日前,该活动已分别评选公布了A股和港股100家候选企业名单。
A股方面,本次评选重点关注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主办方通过数据比对,根据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彼得·德鲁克管理和人文科学讲席教授伯纳德·贾沃斯基(Bernard Jaworski)对国际性企业、全球性企业的衡量标准分类,为本次A股上市公司设计了五个维度:企业成长性、可持续发展、品牌国际影响力、国际业务拓展度、全球化运营与供应链整合能力,并通过总市值、营收增长、净利润增长、海外营收占比、海外客户数量、海外供应商数量、研发支出占比、品牌价值等量化指标,初选出100家候选企业。
众所周知的是,产品出海成为国际大牌的OEM代工厂是很多中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接触国际市场的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早已建设起让世界令人瞠目的强大制造能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广东、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区以出口为导向的各类工厂。
在制造能力日渐强盛的基础上,很快就有更多中国企业发现市场敏感度、对新需求的响应速度是更重要的能力,由此衍生出了最有标志性的、让国际市场又爱又恨的“义乌速度”。在此背景下,此次的“出海大潮”被很多人解读为中国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出口释放多年累积的过剩产能,由此引发了各种问题。
但从此次评选Top 100的结果来看,一个显著的特征是,A股上市企业中的出海明星早已突破简单的产品出口,更多长期主义的企业早已进入广泛在海外成立机构的形式扎根当地的国际化阶段。数据显示,2023年100家上市企业中的出海明星平均每家在13个海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等。其中,7家国际化布局广度最大的企业在超过30个海外国家或地区拥有海外机构,最多的一家企业布局达到了97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国际化布局中先人一步的企业大部分来自高科技、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具有科技含量的行业。可以说当下出海的主力已从过去的低附加值行业逐步拓展到更多元、附加值更高的行业。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基础化工、通信、石油石化企业,平均都在超过20个国家或地区广泛布局,而计算机、医药生物,直接面向国际消费者的汽车主机厂等相对2C的企业也平均在10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布局了海外机构。
如伯纳德·贾沃斯基(Bernard Jaworski) 教授所强调的,建设国际化企业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多种职能的出海。海外布局无法靠以量取胜,我们不能简单评判拥有海外机构越多的企业就越国际化。比如早期出海的企业很多都只是在海外设有办事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销售。但目前在A股上市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出海明星,其海外机构大都是可以高度自治、具有多职能的地区子公司。
更有一些已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阶段的企业,已可以基于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布局资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本次的Top 100家企业有14家都在海外建设了生产基地,且这些企业跨越多种行业和产品,从矿产能源到家电、汽车等,有2B也有2C企业。
这些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路径也多种多样,有海外直接投资自建的,也有通过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的。但无论何种投资形式,都已和前期聚焦以简单加工、加工出口的阶段大有不同。当下的国际化,全球性企业建设的重点在于本地化建设,而本地化对跨文化管理、国际品牌塑造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正是很多中国企业传统上并不擅长的地方。
但本次评选中我们惊喜地发现,100家A股出海明星企业对于海外拓展的投入努力也卓有成效。这些企业的海外客户数量在总客户数中占比超40%的企业有63家之多,而这63家企业中近半数实现了海外营收占比超40%的成绩。Top 100企业的海外客户数量占总客户数量的平均值也达到了42.02%。
这充分说明了对于想通过国际化拓展新市场、培养新客户,塑造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来说,只有深耕本地化建设方可有机会扎根当地;只有深刻洞察当地客户不同的价值取向,提供更可满足当地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带来可持续的需求和企业稳定的业绩增长。
虽然对很多靠制造加工、OEM起家的中国上一代企业而言,在国际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设计、研发、品牌建设等能力都是企业的传统弱项。但据德鲁克管理学院教授在中国所做的田野调查数据,这些制造企业常年积累的稳定供应链,是他们长期以来可稳定、及时、高质量供货的核心优势,尤其对需要复杂原材料体系的产业而言。
成熟的供应链为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构建了一定程度的护城河,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供应链的结构优化和向全球外延也已成为共识。从此次评选初评结果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看出供应链全球化的趋势。
2023年,这100家出海明星企业的海外供应商数量占比已平均达到了28.61%,海外供应商数量占比超70%的企业有13家。当然,简单的海外供应商不是越多就越好,数据显示,海外供应商数量占比低于10%的43家企业也具有良好的海外市场表现。
整体而言,在海外设立当地机构对国际市场拓展和企业的国际化建设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降低运输成本、关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更可帮助企业深入当地社区,通过与供应链伙伴建立有机生态体与当地政府、公众建立更紧密关系,降低企业长期运营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这些先行中国出海明星企业的积极探索为更多正在积极寻求国际拓展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在当地设立海外机构是本轮新出海时代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在此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加强品牌价值建设才能让企业的海外拓展更加卓有成效,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客户和供应商拓展,不断巩固、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最优配置。本次评选中的中国优秀出海企业不仅展现了他们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也为全球经济的繁荣贡献了来自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