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然沉默了。
5月2号,美日第2轮关税谈判结束,东京那边,一反常态地安静得出奇。没有通稿,没有细节,甚至连一句完整的成果通报都没有。只留下赤泽亮正那句“坦诚且富有建设性”。听起来像是无功而返,也可能是——谈崩了。
这反常的安静背后,不简单。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磋商。从日本财务大臣到首相本人,在谈判前后陆续发声。力度、用词,明显升级。尤其是财务大臣加藤胜信的一句话,分量极重。他说,日本手中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是“一个筹码”。这不是一句客套话。是警告,也是试探。美国国债,是日本多年来稳定对美关系的重要资产。现在被提上台面,本身就是一种示意:必要时,日本也可以掀桌子。
谁都知道,这场谈判的焦点,不在农产品,也不止关税。是日本汽车,是制造业的命根子。就在同一天,首相石破茂面对媒体表态:绝不能接受对日本汽车加税。他说,加税会直接导致失业。更关键的是,日本“不会为了仓促达成协议而损害国家利益”。
这句话,比什么都清楚。
美方的策略一向直接,想要逼迫对方让步,就释放压力信号。而这次,日本没接。反而开始反压。从沉默到发声,再到节奏上的放慢,整个布局,像是从被动变主动。日本似乎不急了。这个“不急”,其实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7月是日本的参议院选举。此前外界普遍认为,日本可能会希望在选前达成某种协议,以此为自民党加分。但这种节奏明显被打乱了。日本开始考虑另一种可能:拖延。不是拖着等,而是拖着谈。时间越接近选举,越难妥协,越需要慎重。
内部评估应该早就做过。如果现在签,不排除会有明显让步,尤其是在制造业上让出关键利益。这种妥协,选民未必会买账,工会可能直接反对,影响甚至可能波及整个自民党选情。这么一看,延后反而更稳。不光稳住了选票,还给了谈判代表更多操作空间。
换个角度看,美国想要的,是一份“符合自身节奏”的协议。他们希望快速拿下谈判成果,以便内部操作。但日本显然不打算配合这个节奏。谈判桌上,不跟着美国走节奏,就是一种主动权。更别说还公开抛出了国债这张牌。
这招并不常见。因为把国债当成筹码,不只是经济层面的事,已经碰到了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美国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从美方反应来看,第二轮谈判后也没释放任何硬信息。或许是还在内部消化,或许是也被日本的态度震了一下。
但日本真的敢动用国债吗?短期看,很难。但仅仅把话说出来,效果就已经达到了。美国不可能不重视这个信号。毕竟,没有人能轻视一个随时可能调整持债策略的盟友,尤其是在当前美元面临多方压力的时候。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释放这几个信号的时间点极为精准。选在谈判结束当日集中发声,一点不拖泥带水。而在这之前,全程低调。反差之大,本身就是一种策略安排。以静制动,再突然强势反转。这种节奏感,透露出的是明确的立场和精密的算计。
所以说,日本这轮操作,看起来慢,其实在抢先布局。外界如果还用过去那种“日本必然配合”的惯性思维来看待这场谈判,很可能会判断失误。现在的日本,在关乎核心利益时,态度越来越清晰。甚至可以说,越来越强硬。
这是一个老牌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试图守住底线的挣扎。而这场挣扎的结果,将不仅影响日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更会牵动亚太格局的下一步棋。
对我们来说,不能只是当看客。必须看清方向,看清动因,看清博弈的节奏。因为所有的区域谈判背后,都绕不开中国这个变量。而日本的选择,终究会波及我们。保持关注,不是立场问题,是现实需要。
未来第三轮谈判何时开启还未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不会是一场简单的闭门会议。每一次磋商,都在改变格局。等风来,不如提前稳住自己的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新闻,而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博弈。
日本这次,动真格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