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关系又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2025年4月28日的一次采访中撂下狠话,说如果中国不主动在贸易问题上让步,美国就准备把局势升级,甚至可能对华实施禁运。这话一出口,立马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禁运可不是小事,影响的不光是中美两国,全球经济都得跟着抖三抖。
说起中美贸易战,得回到2018年。那会儿特朗普刚上台没多久,就觉得美国在国际贸易上吃了大亏,尤其是跟中国,贸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大。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东西多得不得了,但出口到中国的却少得可怜。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说是要保护美国自己的产业,缩小贸易逆差。中国也不是吃素的,马上对美国商品加了报复性关税。从那以后,双方就像掰腕子一样,你加我也加,关税一路飙升。
到了2025年,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贸易战直接进入“白热化”阶段。现在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已经高达145%,中国对美国的关税也到了125%。这啥概念呢?简单说,你买个中国产的手机或者衣服,得比以前多掏一倍多的钱;中国人买美国的大豆或者汽车,也得掏更多银子。关税这么高,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企业也跟着叫苦连天。
2025年4月28日,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直接放话:“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是我们出口额的五倍,这种贸易失衡已经到了极限,125%的关税显然撑不了多久。”他还甩出一句重磅威胁:“我们有一套备用计划,但没人想走到那一步。如果中国不先退让,局势升级是跑不掉的,甚至可能演变成全面禁运。”
禁运是啥意思?说白了,就是美国可能会禁止某些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或者限制美国企业向中国卖东西。这要是真干起来,影响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像苹果、特斯拉这些大公司,供应链都离不开中国。如果禁运,苹果手机的零部件成本可能涨30%到50%,美国消费者买手机得花更多钱。汽车行业也得跟着遭殃,零部件价格一涨,车价肯定也得涨。还有清洁能源这一块,中国光伏产品占美国市场六成,禁运一来,美国的绿色能源计划也得打折扣。
贝森特还提到,美国已经暂停了跟中国的贸易谈判,转而跟其他15到18个国家谈新贸易协议,印度可能是第一个签下来的。这摆明了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孤立中国,找别的国家顶替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
中国这边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就在贝森特放话的同一天,2025年4月28日,中国国务院开新闻发布会,发改委、商务部、人社部、央行等部门齐齐亮相,表明中国有底气应对美国的压力。
发改委说,中国粮食储备充足,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60%,就算不进口美国的粮食、油料和能源,中国也能撑得住。商务部也放出数据,说有50%的外贸企业打算减少对美业务,75.3%的企业准备开拓新兴市场。意思很明白,中国不怕跟美国耗下去。
第二天,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也在记者会上回应了贝森特的言论。他说:“关税战、贸易战没赢家。如果美方真想解决问题,就得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跟中国谈。”这话说得硬气,摆明了中国不吃美国这套恐吓。
贝森特这番话在美国国内也不是一边倒的支持。很多企业和老百姓都担心,禁运要是真来了,日子会更难熬。沃尔玛这些零售商警告说,货架可能会空一半;农民协会急了,大豆要是卖不出去,收入得暴跌;低收入家庭已经扛不住物价上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前白宫经济顾问加里·科恩就直言:“美国人最离不开的还是中国货。”他还预测,5月底关税的负面效应会彻底爆发,美国国内的反对声会越来越大。贝森特自己也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承认:“125%的关税是不可持续的。”这话透露出,美国政府内部对贸易战的策略也不是铁板一块。
表面上看,中美贸易战是因为贸易逆差,但其实远没这么简单。贸易逆差只是个借口,真正的矛盾是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之争。
中国自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得太快,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更是全球第一。美国觉得中国抢了它的饭碗,威胁了它老大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崛起,比如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这些,美国担心中国会后来居上,所以想通过贸易战压住中国的势头。
中国这边呢,也不甘心一直当“世界工厂”。这些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推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想在全球价值链里爬到更高位置。美国加关税,中国就反击,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比如华为被美国制裁后,中国在芯片等核心技术上的投入明显加大。
美国真会搞禁运吗?可能性不是没有,但要真干起来,难度不小。禁运是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中美经济绑得太紧,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禁运一来,全球经济都得乱套。
举个例子,苹果手机的零部件大多在中国生产,禁运了,苹果得重新找供应商,成本蹭蹭上涨,消费者也得跟着多掏钱。美国汽车行业也跑不掉,零部件涨价,车价肯定得跟着涨。还有清洁能源这一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板生产国,美国要搞绿色能源转型,离不开中国货。
中国这边呢,短期内肯定会受冲击,但长期看,中国有14亿人的大市场,还有“一带一路”这些国际合作项目,能慢慢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政府还推了个“双循环”战略,重点发展国内市场,把国际市场当辅助,降低外部风险。
中美贸易战不光是两国的事,全球都得跟着受影响。不少国家都在观望,看谁能扛到最后。欧洲、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的盟友,表面上站美国,但私下里跟中国做生意也不少,不想彻底得罪中国。
印度、越南这些国家倒是看到了机会,想趁机抢中国的市场。美国也想拉拢这些国家,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但说实话,这些国家的制造业规模和水平跟中国比,还差一大截,短时间内顶不上来。
中美贸易战接下来会咋发展?谁也说不准。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看谁先扛不住。美国那边,特朗普政府得维持强硬形象,迎合国内政治需求;中国这边,政府也得保住国家利益和面子,不会轻易低头。
不过长远看,双方迟早得坐下来谈。贸易战打下去,谁也讨不了好。贝森特自己也说:“我们还有一套升级对抗的方案,但真不希望用上。”这话说明美国还是想谈,只不过想逼中国先让步。
中国商务部4月24日也表态,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美国取消单边关税。中国还通过RCEP这些区域合作机制,打造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中美贸易战是当今世界最复杂的经济博弈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贝森特这番话听着吓人,但多半是谈判桌上的策略,想给中国施压。中国这边态度也很明确,要奉陪到底。
未来几个月,中美关系会咋走,咱们等着瞧。5月底关税的压力可能会更明显,美国国内的反弹也会更大,政府可能得调整策略。总之,这场博弈还早着呢,谁能笑到最后,就看双方的耐力和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