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强调房地产不能一味追求高增长,前几年好日子实际是提前支取未来资源,这种债需要市场理性偿还。
2020年时,楼市正处高位,许多人将房产视为财富工具,但曹德旺提醒,房子本质是钢筋混凝土,无法自我增值,只有回归住房功能才能健康持续。这与国家“房住不炒”原则一致,旨在引导资源向民生倾斜。
到2025年11月,全国房地产成交量在重点城市保持低位波动,上半年数据显示13个核心城市二手房挂牌超200万套,其中高层住宅占比显著,这反映出市场从投资导向转向实用需求。
高层电梯房作为城市化产物,在土地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曾发挥关键作用。二三十层设计通过垂直扩展提升空间利用率,满足人口流入需求。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如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加深,这种模式优势渐弱。
国家从2018年起通过城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将住宅高度上限设为80米,约合26层,这旨在匹配消防和基础设施能力,避免盲目攀高。
进入2021年后,政策进一步细化,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6层,对更高项目要求严格审查。
这与2020年曹德旺预言的市场调整相呼应,他认为房产刚需标准因人而异,并非固定,高层虽提供视野但长远看会因维护负担失去吸引力。
到2025年,这一趋势显现,住建部联合多部门强调超高层建筑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不得新建500米以上楼宇,250米以上也需谨慎。这样的调控从源头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与过去相比,容积率控制更严,鼓励绿化空间融入,提升小区整体环境。
全球消防云梯有效高度约100米,对于二三十层建筑,火灾发生时救援难度高于低层。
过去许多项目在兴建时忽略配套跟进,导致隐患积累。
现在,政策要求项目立项时评估地震易发区加固需求,2025年上半年多项烂尾高层复工,如天津某大厦续建规模达5亿多元,这体现了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预防的进步。
中国人口负增长趋势下,年轻购房者减少,高层入住率在非一线城市下降15%,这推动市场向灵活型产品倾斜。
高层住宅电梯运行和空调能耗年均高出低层20%,物业费也相应较高。过去高层被视为现代化象征,增值潜力强,但现在二手市场成交周期比多层长60%,价格跌幅多出15%。
曹德旺预言的“击鼓传花”游戏在多套房持有者中体现,2025年银行加速处置资产,阿里平台“银行直供”房产同比增长24.7%,其中高层占比不低。
这反映出从投资品向居住品回归的过程,开发商通过加装备用电源和智能控制,尝试提升竞争力,但整体成本上升让高层边缘化。
二三十层住宅公摊系数常达25%-30%,实际使用空间缩减,与低层相比购房者需支付更多隐形费用。
2025年市场调研显示,注重居住体验的低密项目销售强劲,如重庆中心城区高层供应125万方,而洋房仅54万方却去化更快。
这与曹德旺观点一致,他认为人们对房产需求会变,从高层视野转向低层舒适,避免被认知束缚。
政策层面,新住宅规范要求层高不低于3米,4层以上设置电梯,这优化了中低层设计,相比高层减少了光污染和能源压力,促进环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梯保有量达1160万台,未来1-5年1/3需改造,蕴藏400万-500万部更新任务。2025年中央补贴267亿用于老旧小区改造,覆盖率目标到2030年超80%,重点包括电梯升级。
这帮助存量高层缓解负担,但新建趋势转向小高层或多层,住建部推动“好房子”建设,强调空间均衡和多功能性。
相比过去追求高度,现在开发商融入绿色元素,如安徽某地块限高60米、容积率1.8以下,主打低密度产品,这体现了从粗放向精细的换代。
市场动态印证了曹德旺的判断,房地产进入非限购周期,多数城市放开限制,成交绝对量低位波动,但项目分化加剧。
高层住宅销售遇冷,三四线滞销房增加,转向出租变现,长租公寓开业房源达139万间,租金更亲民。
过去高层多为自住,现在管理规模超198万间,机构化租赁占比上升,《住房租赁条例》施行规范市场,避免乱象。
这让高层成为年轻群体过渡选择,房价相对中低层优惠10%-15%,体现了从泡沫积累向健康稳定的转型。
未来高层电梯房的结局趋向于减少新建、存量出租和价格调整。曹德旺预言的房产过剩在二手挂牌量突破200万套中显现,高层不会大规模增多,现存项目通过改造延续价值,但整体市场主流将向中低层倾斜。
这促进资源向实体经济流动,居民住房选择多样化。
智能化成为高层优化方向,如别墅电梯通过智能系统减少晃动,多重防护保障安全。
但长远看,高层密度高、得房率低等问题让其竞争力下降,住建部出台限高令,县城禁建18层以上,鼓励改善型需求。
通过政策和技术进步,行业实现可持续增长,满足群众宜居需求。
曹德旺的预言并非悲观警示,而是对市场理性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