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征关税,但只有中国敢于采取反击措施。这句话出自美国贸易谈判首席代表,透露了全球贸易博弈中的一个重要现实:当单边主义关税大棒频繁挥舞时,大多数国家选择妥协或消极应对,而只有中国始终以有理有据的反击姿态,成为捍卫多边贸易秩序的核心力量。
美国的关税攻击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次针对中国的关税战,却超出了美国的预期。2025年2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试图通过单边施压迫使中国作出让步。然而,中国迅速做出了回应: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美国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等加征10%关税,并将美国的措施提交给世界贸易组织(WTO)进行争端解决。这种“精准对等、依法依规”的反击,打破了美国依赖关税威胁的惯性思维。
与此相对,全球其他国家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选择了妥协。欧盟曾因美国的钢铝关税而被迫与美国进行谈判并作出让步;日本为了换取政治合作,也对美国的农产品关税做出了妥协;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实力差距,只能默默承受美国的压力。
中国之所以能够引起美国高层的感叹,原因在于中国的回应不仅有力度,更具有可持续的战略支持。当美国威胁要加征关税时,中国则通过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反制措施,让美国意识到其供应链的脆弱性,迫使美国改变态度,甚至承认“未必需要加征关税”。
中国的反制一直都不是简单的情绪反应,而是基于规则的正当防卫。例如,针对美国PVH集团等公司的歧视性做法,中国依法将其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以此来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这种“打蛇打七寸”的精准反制,使得美国企业遭受实质性损失,从而对美国政府形成压力。如同美国经济学家拉弗莉所说,“中国已经学会了如何打贸易战”,美国的关税威胁正在失去效力。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已经显现出反噬效应。当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关税时,美国的大豆出口几乎停滞,直到美国释放出下调“芬太尼关税”的信号,中国才恢复了少量采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的批评非常到位:美国将自己贸易逆差的问题归咎于他人,这本质上是认知上的错误,而关税战的最终赢家,显然是中国。
中国反制的底气,来源于其自身的实力和原则。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内需市场,还具备承受短期冲击的韧性。同时,中国坚守多边贸易规则、依法办事的立场,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美国高层的感叹,实际上是在被动承认“实力对等”这一现实。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中国的反击从未偏离过捍卫合法权益、维护多边秩序的初衷。当单边主义仍在扰乱全球经济时,中国坚定的立场,不仅保护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世界提供了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范本,这正是美国高层感叹背后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