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多年的资本开支紧缩,大型矿企正调整业务重心,瞄准开发新兴战略矿产
文 |《财经》研究员 马铭泽
编辑 | 黄凯茜
伴随着全球电力相关行业投资加速,大宗商品市场对铜的战略价值与中长期供需前景愈发关注。
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电站到输配电网络,再到人工智能(AI)算力基础设施,铜几乎贯穿当前能源转型和智能化热潮里的每个关键环节。业界普遍预计,这一趋势将在未来持续推动全球铜需求增长。
在此背景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三个月期货合约在10月29日上涨至11090美元/吨,刷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价格。今年以来,除了在4月初因关税战引发的短暂波动,LME铜价已累计上涨将近25%。
尽管当前全球铜产量仍在增长,但供应端的瓶颈已经出现。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全球矿产分析团队指出,为填补未来十年即将出现的供应缺口,到2035年铜市场预计需要增加约800万吨/年的产能,另外还需通过直接利用废铜再提供350万吨/年的供给。若缺乏大型新矿投产或技术突破,铜的供应增长可能难以同步支撑需求扩张。国际铜研究组(ICSG)预计2026年精炼铜市场会出现约15万吨的供应缺口。
新兴产业带动铜需求
在能源转型相关的关键矿产中,铜是体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基础金属。与锂、镍、钴等主要用于电池的新兴金属相比,铜的市场规模早已成熟且远超其他金属。据国际能源署(IEA),目前全球铜的年需求约2700万吨,是锂、钴、镍等关键金属总量的数十倍。(报道详见《中国对关键矿产的控制力继续加强》)
举例来说,一辆纯电动汽车的铜使用量超过传统燃油车的两倍,制造一台典型的6.6兆瓦风力发电机需要约350公斤铜,一座光伏发电站每兆瓦装机容量能消耗2.5吨至7吨铜。IEA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铜需求中,清洁能源相关用途约占30%,其余来自建筑、制造与交通等传统领域。预计2030年清洁能源领域铜需求将比2024年增加约41%。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在10月23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表示,随着电动汽车、清洁发电和AI算力等领域迅猛发展,20年全球内铜总需求量有望超过3500万吨。紫金矿业2024年的矿产铜产量为107万吨,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四。
矿业大会期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处长张楠指出了中国对于铜矿的强劲需求。她表示,中国铜消费规模在全球居于绝对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精炼铜消费约为2733万吨,只有中美两国铜消费超过百万吨,而中国的消费总量比美国高十倍。其中,中国电力侧铜需求占比高达50%以上,显著高于全球平均的33%。
与此同时,AI和云计算推动下的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大幅增加电力和通信基础设施的配套投资,相关电力和冷却系统对高导电性材料的依赖显著增强,铜是连接主干网络、电源系统与冷却设备的关键材料。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预计,到2050年,仅AI相关领域每年就需消耗约340万吨铜,主要用于数据中心电力布线、芯片和散热设备,而这一增量相当于全球四大铜矿目前的年产量总和。
铜矿投资加码
在需求激增的预期之中,全球矿业正加大对铜资源的开发投入。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高级矿业分析师李颖介绍,2024年全球铜矿勘探预算增至32亿美元,同比增长2%,创下近11年来的新高。由于智利、秘鲁等拥有丰富铜矿资源,拉丁美洲仍是铜矿勘查投资的重点地区,同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对能源转型金属的勘探投入也明显增加。
经历多年的资本开支紧缩后,大型矿企正调整业务重心,瞄准新兴战略矿产资源开发。其中铜矿方面,加拿大泰克资源(Teck)和秘鲁矿产巨头南方铜业(Southern Copper)计划在2030年前将产量提高70%至80%,多家国际矿商也纷纷通过并购获取优质铜矿项目,近三年铜矿相关并购交易额已达200亿美元。
李颖表示,中国企业同样在全球铜矿投资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过去数年,中国加速布局海外铜矿项目。2016年全球铜矿产量中,中国企业权益产量占比仅约10%,2023年提高到19%。而2016年至2024年间,中国国内铜矿产量增长了25%,海外权益产量增长接近370%,这得益于紫金矿业等中国矿企积极在非洲、南美等地收购和开发大型铜矿,产量和利润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她提示,尽管近年来铜矿投资有所回升,但距离2012至2013年的高峰仍有差距。受制于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以及股东回报压力,矿业公司在新项目立项上依然谨慎。一些边际项目被推迟,非优质矿藏投资热情不高,或将影响未来铜矿新增产能的释放。
ICSG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矿山铜产量预计增长2.8%,但受制于品位下降和意外干扰,增幅已低于此前预期。如今,各国政府和矿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铜矿开发。但铜矿从勘探发现到投产平均需17年之久,这一漫长周期意味着供给侧在当前的投资热潮面前很难及时兑现。
铜价高企,供应压力与不确定性并存
铜价持续在高位运行。2025年10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三个月合约价格已在每吨11000美元左右徘徊,逼近历史最高水平。现货铜精矿市场甚至出现加工精炼费降为负值的罕见局面,这意味着冶炼厂为获得原料不惜贴补矿山。
供应端的瓶颈与干扰正是支撑铜价的核心原因。ICSG在最新的报告中称,即使2026年精炼铜需求增速放缓至约2%,全球精铜市场仍可能出现15万吨的供应缺口。
导致供应吃紧的直接因素,是近年一系列矿山意外事故严重冲击产量,据伍德麦肯锡统计,近年来全球铜矿产量因各类干扰造成的损失比例攀升至约6%。
近年的突发事件包括:艾芬豪矿业(Ivanhoe Mines)在非洲刚果(金)的Kakula铜矿遭遇井下岩震和洪水、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的El Teniente铜矿发生坍塌事故、印尼Grasberg世界级铜金矿因山体滑坡泥石流被迫停产。受此影响,ICSG将2025年全球矿山产量增速预期从2.3%大幅下调至1.4%。
更深层的供应压力在于资源品位下降、开发难度增加。全球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已从数十年前的1%至2%,下降到目前的不足0.7%。矿石日渐贫化迫使矿企投入更大成本,需开采和处理更多矿石才能产出同量的铜金属。一个典型例子是,全球最大的智利Escondida铜矿,其所有者必和必拓在近年投入约100亿美元巨资用于扩产,但只能勉强维持产量不下降。
同时,新项目的开发面临日益严格的环保规范和社区许可程序,周期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IEA在报告中称,如果不能大幅加快矿山建设进程,2035年全球铜供应量将比需求量低30%,这一缺口将严重威胁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该机构呼吁各国政府提供支持,加速矿业投资审批,并通过国际合作开发新矿、扩大炼铜产能以缓解供应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数据中心被普遍认为是下一阶段铜需求的主要增量来源之一,但这个前提本身仍存在变数。IEA在报告中指出,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对能源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部分地区在电力供应、土地资源、冷却条件等方面尚难以支撑高密度数据中心的大规模扩张。此外,一些国家和城市已开始对新建数据中心设立能耗限制和环境审查门槛。
这意味着,若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扩张幅度不及预期,相关电力和通信配套建设所带来的铜需求也可能被高估。虽然中长期技术进步具备潜力,但短期内以AI热潮驱动的新增铜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也会导致矿产资源的投资决策变得谨慎。
张楠指出,当前市场对于铜消费的增长预期应保持理性。虽然新能源产业曾推动铜需求快速上升,但近年该产业热度已有所降温,实际增速需客观看待。另外,铜的用量正在被减量化技术和材料替代所逐步压缩。因此对于铜的中长期消费预期,应综合考虑技术演进和材料替代效应,避免过度乐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