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初,一场由荷兰政府挑起的半导体争端,让欧洲汽车产业陷入集体恐慌。 德国大众的生产线被迫中断,沃尔夫斯堡工厂的数千名工人面临失业风险,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一位荷兰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的断言:“中国人不会把事情闹大,因为他们丢不起这个脸。
这句充满文化偏见的预测,在短短72小时内被现实击得粉碎。 荷兰政府于9月底强制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撤换中国籍CEO并冻结资产,试图以“国家安全”名义掌控这家全球关键芯片企业。 但他们没想到,中国的反制如此迅速且精准。
当荷兰网民还在讨论东方“面子文化”时,中国商务部已于10月4日对安世中国工厂的芯片实施出口管制。 东莞的半导体封装基地瞬间切断对欧洲的供应,欧洲汽车制造业的“生命线”被直接掐断。
这场风波彻底暴露了欧洲对华认知的致命误判。 西方将中国的“面子”简单理解为虚荣心,却忽略了其背后关乎国家主权与尊严的深层逻辑。
9月30日,荷兰政府启动《商品供应法》,这项冷战时期的法律成为他们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工具。
荷兰经济事务部长米基·阿德里安森斯签署命令,冻结安世全球资产,并将99%股权移交第三方托管。 整个过程未经公开听证,仅凭商业法庭的几页文件就完成了一家跨国企业的“强制过户”。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中国闻泰科技在2018年收购的企业,收购金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如今,荷兰政府以“防止技术外流”为由,直接罢免中方高管,任命荷兰籍管理层接管公司。
有迹象显示,荷兰的行动背后有美国施压。 在荷兰采取行动前一天,美国刚刚对闻泰科技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这种配合凸显出欧美在半导体领域对华围堵的协同性。
10月1日,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完成管理层更迭,荷兰政府宣布已完全控制该公司。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安世半导体的实际生产能力并不在荷兰,而是位于中国东莞的制造基地。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向海外出口芯片。 这份措辞冷静的公告引发全球半导体市场震动。
安世中国公司随即宣布独立运营,明确表示荷兰总部的决定在中国境内没有法律效力。 被罢免的中国籍CEO张秋明也迅速恢复职务,东莞工厂的生产线继续运转,但产品只供应国内市场。
10月5日,德国大众集团首当其冲。 由于无法获得安世的功率半导体,大众高尔夫车型的生产线被迫中断。 沃尔夫斯堡工厂的数千名工人面临缩短工时甚至失业的风险。 大众集团紧急启动短时工作制,但危机已无法避免。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的关键供应商,其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电控模块和电池管理。 欧洲汽车制造商30%的车载芯片依赖安世供应,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
10月6日,欧洲汽车产业危机全面爆发。 宝马集团因芯片短缺每月损失高达10亿欧元;沃尔沃在哥德堡的工厂面临EV模块缺货;日产英国桑德兰生产线订单延误堆积如山。 博世和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也感受到巨大压力。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发出警告:“如果芯片供应持续中断,某些工厂可能面临全面停产。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显示,芯片短缺已导致超过5000辆汽车生产受阻,损失轻松突破10亿欧元。
10月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表示愿意谈判解决争端。 荷兰方面承认“可能低估了中国的反应能力”,但绝口不提撤销托管令。
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矿物质出口管制。 全球90%的矿物质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而矿物质是半导体生产不可或缺的材料。 这一举措被业界视为对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进一步警示。
10月8日,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的供应链调整完成。 所有产品转向内销,采用人民币结算,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和长城汽车迅速接手了原本供应欧洲的订单。 这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每天能生产3亿多颗芯片,其产能占安世全球总产能的70?0%。
荷兰政府发现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他们虽然法律上控制了安世半导体,但实际获得的只是一个空壳。
核心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国服务器,由中方团队掌控加密权限。 荷兰派遣接管技术档案的人员无从下手。
10月10日,欧洲汽车产业裁员潮开始。 鹿特丹港的半导体运输量暴跌40%,荷兰本土依赖安世半导体的上下游企业已裁员超3000人。 德国宝马集团启动了价值20亿欧元的供应链重组计划,但远水难解近渴。
欧盟内部裂痕也随之显现。 德国和法国车企向荷兰政府施加压力,商会联名信函如雪片般飞向海牙,要求尽快解决争端。 在荷兰议会,反对党议员敲桌追问经济部长:“这种经济自伤值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