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构建"A+H"双资本平台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然而就在招股书披露前一个月,创始人孙陶然的胞弟、原第三大股东孙浩然刚刚完成清仓式减持,套现4.93亿元彻底离场;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也在7-9月累计减持2364万股,持股比例从25.00%降至23.97%,减持计划已全部实施完毕。
一边是紧急赴港募资,一边是核心股东集中减持,拉卡拉这份承载着"国际化突围"叙事的招股书,背后掩藏着业绩下滑、合规失控与转型乏力的多重隐忧。
资本信号:减持潮与募资用途的错位
拉卡拉的资本版图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撤离。2025年9月初,拉卡拉披露,股东孙浩然已通过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1927万股,不再持有公司股份。这位与创始人孙陶然长期构成一致行动人的核心股东,最终以4.93亿元套现离场。几乎同时,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的减持计划落地,其通过集中竞价减持788.0654万股、大宗交易减持1576.15万股,完成了此前披露的最高3%减持额度。
股东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公司持续恶化的财务基本面。2024年,拉卡拉营收57.54亿元同比下降2.98%,归母净利润3.51亿元同比暴跌23.26%;2025年上半年颓势加剧,营收26.47亿元同比下滑11%,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45.3%。更值得警惕的是现金流的断崖式下跌——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1.41亿元,同比骤减79.02%,期末现金及等价物降至6.93亿元,而流动负债净额已达4.33亿元。
招股书宣称拟募资50亿港元,其中40%用于"加速牌照布局及扩张海外市场",30%投向"技术能力增强"。但财务数据揭示了更现实的资金压力:公司总资产110.21亿元中,受限制现金高达56.72亿元(主要为商户备付金),实际可自由支配资金有限;短期借款则同比激增101.79%至6.02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9.50%。
"拉卡拉的募资计划中,40%用于海外扩张的表述缺乏实质支撑,其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占比不足3%,短期内难以消化巨额投入。"某头部券商支付行业分析师表示,"在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萎缩、短期债务高企的背景下,募资更被市场视为缓解当前流动性压力的关键,而非支撑远期战略的布局。"
合规风险:罚单与投诉的双重压力
支付行业的合规生命线,在拉卡拉这里正持续暴露风险。202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的罚单再次将其推向风口——拉卡拉江苏分公司因收单业务管理不规范,被没收违法所得6.1万元并罚款25万元,处罚决定书明确提及"跳码及违规设置MCC码"等问题。这已是其三年来收到的第12张罚单,招股书披露2022-2024年间累计罚没金额达1676万元,仅2023年8月就因违反反洗钱法被央行北京分行罚款875.4万元。
监管处罚的背后,是用户端堆积如山的投诉。截至2025年10月21日,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拉卡拉相关投诉量已超过10万条,近30天新增投诉682条,核心问题高度集中:199-399元的POS机押金拒不退还、未告知情况下扣取69-994元流量费、小贷业务存在"电话轰炸""P图侮辱"等暴力催收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投诉的解决率不足30%,客服推诿、处理流程僵化成为普遍槽点。有用户在投诉中提及,拉卡拉未经协商扣除"120元运营服务费",且始终未给出合理扣款理由。
招股书虽用专门章节提示"合规处罚可能影响监管审批",却未披露系统性整改方案,仅以"加强客户管理"一笔带过。但监管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施行后,"穿透式监管"覆盖反洗钱、数据安全等六大领域,拉卡拉2024年合规支出与处罚总额占净利润比例高达22.8%,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
"支付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合规能力,监管对'屡罚不改'的机构会保持高度警惕。"一位接近央行支付司的人士透露,"拉卡拉近年罚单涉及收单管理、外汇合规、反洗钱等多个领域,说明内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这会成为其IPO审核中的重要考量。"
转型挑战:科技故事与业务真相的鸿沟
"支付+科技"是拉卡拉喊了五年的转型口号,但业务结构仍未摆脱对传统收单的依赖。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支付业务收入51.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9.7%,而标榜的"科技服务"收入仅2.8亿元,其中70%还来自POS机具租赁,真正的SaaS解决方案收入不足1亿元。
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偏差更暴露了转型诚意的缺失。
2024年拉卡拉研发费用率仅3.1%,远低于第三方支付行业8%的平均水平,且60%的研发经费用于POS机常规升级,前沿技术投入寥寥。其宣称的"AI智能体注册用户800万",实际月活仅150万,且应用场景局限于客服替代,未产生任何增值收入;所谓"区块链清算中台",也未能转化为成本优势——2024年跨境支付手续费率仍达0.6%,显著高于PingPong(0.3%)、连连数字(0.4%)等竞品。
与行业头部玩家的差距正持续拉大。2024年蚂蚁集团通过"蚁天鉴2.0"等安全科技产品助力保护35.6亿元资金,AI应用覆盖生活、金融等多场景,科技服务已成为核心盈利支柱;银联商务SaaS付费商户达200万家,而拉卡拉对应的数字仅为87万家。即便是招股书重点渲染的跨境支付业务,也存在隐忧:2025年上半年371亿元交易额中,超70%来自Shein、Temu等少数客户,且未披露具体分成比例与合作期限,客户集中风险突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2023年曾因技术问题导致微信扫码功能临时关闭,暴露了底层系统的脆弱性。
"拉卡拉的科技转型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前述分析师指出,"支付行业的科技竞争早已进入生态层面,单纯的机具升级或客服AI化,根本无法对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场景优势。"
战略豪赌:稳定币牌照的进展不确定性
在传统业务承压、转型遇阻的背景下,拉卡拉将香港稳定币业务视为关键的战略押注。根据其招股书披露,香港子公司已于2025年5月提交稳定币发行牌照(SVF)申请,技术平台FINNOSafe也已通过金管局验证。
然而,这一战略的现实进展充满不确定性。截至2025年10月22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并未正式向任何机构发放首批稳定币牌照。10月20日最新信息显示,曾进入候选名单的蚂蚁、京东等企业已暂停在香港的稳定币发行计划,原因与内地监管机构的指示相关。
当前香港稳定币牌照审批呈现"谨慎推进"特征,金管局采用类似"邀请申请制"的模式,需与申请人预先沟通资质,且对应用场景、储备资产管理等要求严苛。拉卡拉能否最终获批,仍需等待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审核结果,而短期内稳定币业务难以形成实质支撑。
市场份额持续收缩:净利润预测被下调超40%
拉卡拉正身处第三方支付行业最残酷的竞争红海。C端市场被支付宝、微信支付垄断,两者合计占据超90%份额,拉卡拉个人活跃用户仅1800万,不足支付宝的1/50;B端市场则面临银联商务的强势压制,后者依托银行体系资源,线下收单份额达17.9%,而拉卡拉全市场收单份额仅3.2%,较2022年下降0.8个百分点。
新兴势力的围剿更让其雪上加霜。抖音支付为抢占本地生活场景,将餐饮商户费率降至0.2%,美团支付则通过补贴切入外卖赛道。拉卡拉平均收单费率已降至0.123%的成本线附近,2024年收单业务利润率仅5.7%,较三年前缩水70%。客户结构的脆弱性进一步放大风险:其服务的2900万商户中,75%为年交易额50万以下的小微商户,在低价竞争面前几乎没有忠诚度。
"拉卡拉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场景根基。"前述分析师指出,"支付宝绑定电商、微信依托社交、银联背靠银行,而拉卡拉只是单纯的支付工具,在费率同质化的今天,被替代成本极低。"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银行卡交易金额2.86万亿元,同比减少13.62%,核心业务的萎缩态势已难以逆转。
拉卡拉的港股IPO之旅,本质是业绩与竞争压力下的突围尝试。招股书描绘的"跨境+稳定币+SaaS"蓝图虽具想象力,但重要股东减持的资本信号、10万条以上用户投诉、失衡的业务结构,都让这场突围充满不确定性。
证券之星研报已将其2025年净利润预测下调41.3%至6.1亿元。市场更关心的是,若稳定币牌照获批延迟、跨境业务受阻,仅靠存量收单业务的拉卡拉能否支撑"A+H"估值预期。正如一位资深投行人士所言:"赴港上市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补不上合规与技术短板,仍难改边缘化命运。"
文:古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