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晚,群兴玩具(002575.SZ)发布公告称,终止以现金方式收购杭州天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宽科技”)51%股权。这场历时近8个月的重大资产重组以失败告终,这已是公司自2014年以来第五次重大重组折戟,延续了其"追热点-重组-失败"的循环。
此次重组自2月启动以来就伴随争议。公司先是通过部署大模型平台、董事长考察AI企业等动作为收购铺路,但彼时账面仅2757万元货币资金、2024年预亏超1500万元的财务状况,与数亿元收购计划形成巨大反差。尽管公司为推进重组甚至暂缓定增计划,但投资者质疑始终不断,最终交易因"核心条款无法达成一致"而终止。
群兴玩具的转型困局折射出部分上市公司的通病。主业萎缩后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从手游、新能源到算力,十年四度跨界均未成功。2024年靠突击卖酒规避退市、智算业务持续亏损的现状,更凸显其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内在困境。
重组始末
回顾群兴玩具对天宽科技的收购,其呈现出设计精巧、节奏紧凑的特征。
2025年2月9日,群兴玩具率先释放利好,宣布其孙公司杭州图灵引擎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启动DeepSeek大模型云平台部署。这一消息的时机把握得相当精准,正值人工智能概念在资本市场炙手可热之际。
短短五天后,公司又通过一则"群兴玩具董事长张金成实地考察宇树科技,探索智能机器人合作机会"的消息,进一步强化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形象。
这一系列密集的利好铺垫,在2月25日达到了高潮。公司正式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杭州天宽科技不低于51%的股权,交易总价款预计在4.08亿元至8亿元之间。天宽科技身处火热的人工智能赛道,这笔交易自然被市场解读为群兴玩具全面转型AI的关键一步。为了展现决心,公司甚至不惜暂缓了正在推进中的定增计划。该定增本是公司摆脱前实控人遗留的"无主"状态、确立张金成实际控制地位的重要举措。
然而,华丽的资本运作表象下,是难以掩饰的资金困境。根据当时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截至2023年末,群兴玩具货币资金仅2757万元,2024年预计亏损1500万元至2200万元。一面是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一面是数亿元级别的收购承诺,这种巨大的资金落差自然引发了市场的强烈质疑。
尽管基本面存在明显硬伤,但资本市场的炒作热情却一度将公司股价推高。从1月份宣布跨界算力开始,到2月底抛出重组计划,群兴玩具股价从6元左右的低点一路飙升,一个月内最高触及12.92元/股,涨幅超过100%。2月26日重组公告发布后,公司更是连续收获三个涨停板,随后吸引了屠文斌、屠施恩等知名牛散扎堆进驻前十大股东名单。
但这种基于概念的炒作终难持久。在随后长达八个月的重组推进期内,公司虽然按期发布进展公告,但始终未获得实质性进展。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投资者的提问语气逐渐从期待转为质疑,最终演变为愤怒。有投资者直言:“公司上市以来四次重组全部失败,市场普遍认为此次重组存在蹭热点嫌疑,请公司给个明确说法。”而公司的回复始终是标准化的"正在有序推进中",这种沟通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信任感。10月20日晚,这桩酝酿已久的并购案最终以终止收场。
次日,公司股价开盘即封死跌停板,收盘报收6.35元/股。这场始于概念炒作、终于资金困境的资本博弈,最终以股价回归原点告终。
追风口的狂欢与造血难题
群兴玩具的转型历程,堪称一部A股上市公司"追风口"的典型教材。自2014年首次尝试跨界以来,公司先后涉足手游、核电军工、新能源电池、消费电子等热门领域,但四次重大重组均以失败告终。这家曾经是国内最大自主品牌电子电动玩具企业之一的公司,在主业萎缩后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转型困局。
仔细梳理其转型路径可以发现,群兴玩具的每一次跨界尝试都精准地踩在了资本市场的热点上。2014年,手游概念大热,公司立即筹划收购手游企业;2015年核电军工板块崛起,公司随即转向该领域;2017年新能源电池成为新宠,公司又迅速调整方向。这种"什么热追什么"的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够提振股价,但缺乏长期战略规划的转型注定难以持续。
2024年,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智算业务。这一年,公司先是与浙江移动签订了价值2.76亿元的算力服务采购合同,随后通过新设立的孙公司图灵引擎向下游客户提供智算服务。2025年5月,图灵引擎与腾讯科技签署了金额达1.13亿元的集群算力服务协议,这被视为公司智算业务的重要突破。
然而靓丽的合同数字背后,是残酷的经营现实。2025年上半年,公司智算业务仅实现营收1811.41万元,占总营收比重10.32%,但净亏损高达1860.79万元,毛利率为惊人的-88.66%。公司对此的解释是:“前期开展智算业务、构建专业团队的成本按月摊销,但销售落地较晚导致利润为负。”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帮助群兴玩具避免退市风险的,并非其大力宣传的智算业务,而是看似不起眼的酒类销售。2024年,公司酒类销售业绩从3025万元暴增至3.37亿元,这一"突击卖酒"的举动成功帮助公司规避了"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的退市红线。
然而,这种保壳手段的可持续性存疑。2025年上半年,酒类业务虽然贡献了1.41亿元营收,占比高达80.56%,但毛利率仅2.32%,其"保壳"属性远大于盈利属性。
对于群兴玩具而言,比追逐下一个风口更重要的,或许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几个基本问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各项业务之间如何实现协同效应?未来的战略规划是基于长期价值还是短期股价表现?回答好这些问题,或许比任何一个热门概念都更能帮助公司走出当前的转型困局。(文|公司观察,作者|周健,编辑|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