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各大城市的热门火锅店,排队等位仍是常态,火锅店门前坐满了等位的年轻人,他们拿着号码牌,刷着手机,耐心等待一两个小时后才能享受的热辣。但同时,这些消费者却对人均消费十分敏感,会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火锅刺客”,会精心计算每一份菜品的价格。
火锅消费者正变得更加理性,他们热衷于打卡网红门店,却同样关注食材的新鲜度和性价比,简而言之他们并非单纯追求“便宜”,而是追求“值当”。
在理性计算层面,当代火锅消费者已不再是简单比较价格高低,而是综合权衡价格、质量、分量、环境和服务的全面价值评估。
消费者理性计算的升级除了对“质价比”的质价比的总和考量,具体还体现在对“券卡策略”的敏感度上。复杂的优惠规则反而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公平感”和“掌控感”。相反,简单、透明、无套路的优惠体系更受欢迎。
例如,熊喵来了通过免费甜品、鸭血豆腐无限续、儿童餐免费等福利,把隐性价值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性价比。这种直接让利的方式,比繁琐的优惠规则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信息对称度的提升也改变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使消费者能够快速比较、甄别,品牌信息不对称优势减弱。
短视频已成为消费者最感兴趣的营销方式,因为短视频很容易通过画面和声音传递出菜品、火候、厨工、环境等内容,凸显品牌特色。
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下,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也更有话语权。
如果说理性计算是火锅消费决策的“右脑”,那么情感满足则是其“左脑”。
火锅自古便是中国人最富社交基因的饮食方式。北宋汴京的“暖锅会”以铜锅为媒串联文人雅集,清代川渝码头的“水八块”火锅更是码头工人共享温饱的载体。
今天,火锅依然是最能承载社交功能的餐饮形式之一。
朋友聚会、家庭聚餐仍是火锅消费的主要场景,消费者选择的不仅是用餐场所,更是一种社交空间和情感连接的方式。
品牌们正在积极回应这一需求。例如朱光玉火锅馆作为新锐品牌代表,氛围感强烈,常融入市井、复古等主题设计,并引入街头小吃增加烟火气,非常适合追求新鲜感、喜欢拍照打卡的年轻朋友聚会,社交属性强;粤式火锅领军品牌捞王锅物料理则主打清淡、健康的锅底,如招牌猪肚鸡,非常适合注重养生、饮食偏好清淡的家庭聚餐,或招待不能吃辣的长辈和亲友。
当下“打卡”消费成为显著趋势,消费者通过选择热门品牌,获得群体归属感和潮流参与感。为响应此需求,火锅品牌积极打造高互动性与“出片率”的体验,例如引入巨型火锅等视觉冲击力强的产品,或像季季红火锅那样深度绑定音乐节等年轻文化场景,创造情感联结。这推动行业竞争从产品口味延伸至情绪价值的供给,表明火锅正从餐饮服务向生活方式体验演变。
近年来,从路边小馆到全国性知名品牌,带人名的餐饮店日渐增多,从“杨国福麻辣烫”到“朱光玉火锅馆”,“实名”餐饮凭独特魅力席卷市场。
有调研显示,62.3%消费者选这类店首看“人名带来的信任感”,近八成承认人名影响消费决策。这种“实名”餐饮精准击中了消费者情感与理性需求,让品牌更具人格化和信任感。
面对消费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火锅品牌开始拥抱“高质价比”战略。海底捞、呷哺呷哺、怂火锅等品牌纷纷调整价格策略,推出更亲民的菜单和套餐。
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从2020年的110.1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97.4元,跌破百元大关。但随之而来的是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3.3次/天上涨到4.2次/天。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反映出品牌对消费者理性需求的回应。
如今的火锅品牌正积极从体验上迎合年轻人的“新五感”,提供精神价值。这些体验都是以“精神价值”为追求目标。
比如地摊火锅让年轻人下班后可以随意自在地放松,山野火锅带给消费者亲近自然的机会,“+KTV”“+电影”让餐厅更加适合社交。
随着消费市场不断演变,火锅行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出理性与情感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锅底健康、食材天然的需求持续上升。红餐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指出,未来火锅行业将在产品创新维度持续拓展,从食材、锅底到跨品类融合不断突破边界。
同时,消费者对定制化口味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如锅底咸淡、辣度自选等个性化服务将成为品牌差异化的关键。
消费场景正在不断裂变,家庭火锅外卖、一人食火锅等细分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小火锅消费规模同比增长达28.9%。
这种场景多元化反映了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表明火锅品牌正从“一刀切”的运营模式转向更精细化的市场细分。
行业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比拼,而是整体系统的竞争。供应链企业正从支持者角色转变为共创者甚至引领者,为火锅品牌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未来的火锅品牌需要同时成为供应链管理大师和情感场景设计师,用理性的运营支撑起感性的体验,实现与消费者的真诚、双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