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港交所交易大厅的电子屏上,一个红色数字格外刺眼——2670.HK(云迹科技)开盘报142.8港元/股,较95.6港元的发行价直接跳涨49.37%,市值瞬间冲破98亿港元。
这一天,云迹科技不仅摘下了“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的桂冠,更成了又一个踩着18C章规则上市的特专科技企业。此前招股阶段,它早已点燃市场热情:公开发售超额认购5657.2倍,26.3万名散户扎堆“入飞”,冻资超1891亿港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24年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总规模的51倍。
在港股市场略显沉寂的当下,云迹科技为何能成为“破局者”?这家成立11年的机器人公司,如何从酒店走廊的送物机器人,做到覆盖3.4万家酒店、年服务5亿次,甚至让腾讯、阿里、携程等巨头集体押注?其背后理工科女性创始人支涛,又藏着怎样的梦想?机器人大讲堂从这份招股说明书中,试图还原部分该企业快速发展的真相。
▍5657倍认购背后的市场逻辑
港股18C章,自2023年推出以来就被寄予厚望,它为未盈利的特专科技企业打开了上市通道,初衷是吸引全球硬核科技公司。但过去一年多,受市场环境影响,18C上市的企业数量寥寥,热度远不及预期。
直到云迹科技的出现,才算真正“激活”了这条赛道。
先看一组“炸裂”的数据:在募资额上,云迹科技全球发售690万股H股,募资总额约6.60亿港元,发行价定在95.6港元/股,处于招股区间上限;但认购热度上,公开发售部分获5657.2倍超额认购,创下2025年港股新股认购倍数新高,26.3万名散户参与,平均每个账户冻资超72万港元。
这使得首日表现非常亮眼,开盘即涨49.37%,盘中最高触及148港元,市值一度突破102亿港元,收盘时仍稳守140港元上方,给打新者留下充足盈利空间。
为什么是云迹科技?市场的疯狂追捧,本质是对“稀缺性”的认可,因为云迹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实现服务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且在核心场景(酒店)占据绝对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给出了关键答案:2024年,按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收入计算,云迹以6.3%的份额排名第一;若聚焦酒店场景,其13.9%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过了第二名至第五名的总和。
“过去港股18C缺少的不是规则,而是‘能赚钱、有规模’的标的。”一位资深港股分析师评价,“云迹不一样,它已经走过了技术验证期和商业化初期,酒店业务是成熟的现金牛,医疗、工厂等新场景又在快速增长,这种既有基本盘、又有想象力的公司,正是资本渴望的优秀标的。”
▍云迹的“机器人帝国”是怎么建的?
2014年,支涛创立云迹科技时,服务机器人还处在“实验室概念”阶段,大多数公司还在纠结“机器人能不能走直线”,她已经瞄准了一个具体场景:酒店。
“当时我去酒店出差,看到服务员推着餐车跑上跑下,既辛苦又容易出错。我想,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来做这些重复、枯燥的工作?”支涛后来在采访中提到的创业初衷,成了云迹最初的战略方向。
这一坚持,就是11年。如今再看云迹的“酒店版图”,足以用“王者级”来形容。
首先是覆盖广度上,截至2025年5月,云迹机器人已进入全球超3.4万家酒店,服务华住、锦江、如家、开元、洲际等几乎所有头部酒店集团。在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它覆盖了331个,覆盖率高达99%,也就是说,除了极少数偏远地区,你在国内任意一座城市的连锁酒店,大概率都能看到云迹机器人的身影。
2024年,云迹与美团外卖达成合作,更是打通了“平台下单—骑手接单—机器人送达房间”的全程闭环。现在,你在酒店点外卖,可能接到的不是骑手的电话,而是机器人的“敲门声”,这项服务已覆盖超1万家酒店,每天完成数万单配送,也难怪大多网友都说见过云迹的机器人。
其次是运营规模,如果用数据来具象化云迹的服务能力,会更震撼,在2024年全年,云迹机器人智能体完成了超过5亿次服务,总行走里程达2033万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约507圈。
单日峰值更能体现其稳定性:全球同时在线的云迹机器人超3.6万台,相当于每秒钟有近400台机器人在为用户服务。“酒店机器人不是‘花瓶’,而是真能帮酒店降本增效。”一位华住酒店的运营总监透露,引入云迹机器人后,酒店客房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30%,客户满意度反而提升了15%。
最后是产品迭代速度,从“配送机器人”到“具身智能”,云迹机器人在持续拓展服务机器人的新篇章。云迹的产品进化,也折射出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升级路径,早期的“润”系列:主打酒店送物、引路,解决“最后100米”的配送问题;中期的“格格”系列,增加了语音交互、自主避障功能,能与客人简单对话;2023年推出的“UP复合多态机器人”:堪称“革命性产品”,它不仅会使用工具(如按电梯、开柜门),还能理解任务分配,实现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
在上海某洲际酒店,记者曾亲眼见过UP机器人的运作:前台下单后,UP机器人自主从储物间取走客人的快递,途中避开行人与行李车,到电梯口时自动按亮楼层键,抵达客房后通过电话通知客人取件,整个过程无需任何人工干预。
“以前机器人是机器,现在它是智能体,能思考、会协作,这才是未来的方向。”云迹技术负责人这样解释产品逻辑。
▍破局“酒店依赖”,新增长曲线有多猛?
尽管酒店业务是云迹的“基本盘”,但支涛很早就意识到:单一场景风险太大,必须拓展新的增长曲线。如今,这条曲线已经清晰可见,医疗、工厂、楼宇等高价值领域,正在成为云迹的“第二增长引擎”;海外市场的突破,更让其打开了全球天花板。
截至2025年5月,云迹累计服务的医院数量已达150余家,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在医院场景中,云迹机器人主要负责药品配送、样本转运、病房巡检等工作,这些任务不仅重复率高,还存在交叉感染风险,机器人的优势尤为明显。
“在协和医院的发热门诊,云迹机器人每天要完成200多趟药品配送,相当于减少了3名护士的工作量,还避免了医护人员暴露在感染风险中。”云迹医疗业务负责人介绍。
除了医疗,云迹还闯入了工厂和交通枢纽:在某制造企业的昆山工厂,机器人负责零部件配送和生产数据采集;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机器人为旅客提供引路、行李搬运服务。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上半年,云迹非酒店场景新增合约163份,较上年同期增长79.1%;合约金额达5110万元,同比激增1444.7%,这个增速,远超酒店业务,印证了新场景的爆发力。
此外,海外业务也是云迹突围的重点。“服务机器人的商用化,中国走在全球前列,但海外市场的空间更大。”支涛在上市前的路演中强调。
目前,云迹的海外业务已覆盖中东、美洲、韩国、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迪拜的帆船酒店,云迹机器人为住客提供阿拉伯语、英语双语服务;在日本东京的连锁酒店,机器人适配了当地狭窄的走廊和日式推拉门,解决了“本土化”难题。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5月,云迹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8%提升至15%,且仍在快速增长。“我们的目标是,未来3年海外收入占比突破30%,成为真正的全球服务机器人龙头。”支涛说。
▍23.4%研发投入,985项专利构筑“护城河”
服务机器人行业,看似是“硬件生意”,实则是“技术驱动”。能走稳、能看懂、能协作,背后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云迹的“技术护城河”,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2024年,云迹的研发投入达5740万元,占当年总收入的23.4%。这个比例,远超普通制造业(一般5%-10%),甚至超过了不少互联网公司。
截至2024年底,云迹已累计获得98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5项、实用新型专利327项、外观设计专利253项,这些专利覆盖了导航定位、运动控制、语音交互、AI决策等核心技术领域。
云迹最核心的技术,是其全球首创的“服务智能体全自主闭环学习系统”。简单来说,这个系统能让机器人从实际应用中“自主学习”,比如,某个酒店的电梯反应较慢,机器人会记录下这个情况,下次再到该电梯前会提前等待;如果遇到客人挡住去路,它会总结出“最有效的避让话术”。更关键的是,整个学习过程无需任何人工干预。机器人会自动收集数据、分析问题、优化策略,形成“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反馈”的完整闭环。
另一项核心技术是“1+N+AIoT”模块化架构:“1”是通用底盘,“N”是不同功能的上仓(如送物仓、医疗仓、巡检仓),“AIoT”则是与场景内设备的互联互通。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秒级功能切换。比如,一台原本用于送物的机器人,只需更换上仓,就能立刻变成医疗样本转运机器人,大大降低了场景拓展的成本。
在特专科技行业,“烧钱”是常态,很多公司为了技术研发,常年亏损且看不到盈利希望。但云迹科技,正在走出一条“盈利可期”的道路。与技术对应的是,2022年至2024年,云迹的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3.4%。2025年前5个月,营收进一步增长18.9%至0.88亿元,延续了增长态势。
营收增长的背后,是“基本盘稳固+新场景发力”:酒店业务收入保持15%左右的增速,医疗、工厂等新场景收入增速超100%,形成了“双轮驱动”的格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毛利的变化。2022年至2024年,云迹的综合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三年间增长了19.2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业务“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毛利率从25.6%提升至38.1%,增长12.5个百分点。
毛利提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规模效应,随着机器人销量增加,硬件采购成本大幅下降;二是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的AI数字化系统业务(如HDOS智能体系统)收入占比提升。
2022年至2024年,云迹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以65.7%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收窄。2025年前5个月,亏损幅度进一步收窄,净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个百分点。
“我们的目标是,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支涛曾公开表示。这个目标并非空谈,按照当前的营收增速和毛利水平,只要新场景拓展顺利,云迹很可能在明年实现季度盈利,2026年实现全年盈利。
对比来看,目前国内很多大模型企业,年亏损动辄数十亿,且短期内看不到盈利希望;而云迹已经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不需要依赖资本持续输血。这种“健康的财务状况”,也是其获得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
▍11轮融资超12亿,腾讯阿里携程为何集体押注?
云迹科技能走到上市这一步,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自2014年成立以来,它已完成11轮融资,累计募资超12亿元,投资方名单堪称“豪华”,腾讯、阿里、携程、联想创投、启明创投、科大讯飞等明星资本纷纷入局。
云迹的融资历程,几乎是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成长缩影”,从“种子轮”到“Pre-IPO”,资本一路护航。
2015年种子轮:获得联想创投数百万元投资,解决了初期研发资金问题;
2018年B轮:阿里、携程入局,不仅带来资金,还为云迹打开了酒店资源通道;
2021年D轮:腾讯领投,投后估值达40.8亿元,标志着云迹成为行业独角兽;
2024年Pre-IPO轮:启明创投、科大讯飞跟投,为上市铺路。
为什么巨头们都看好云迹?资本押注云迹,本质是看好三个逻辑。
首先是赛道逻辑。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8亿元增至2024年的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8%,预计2029年将达到13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千亿赛道”;
龙头逻辑:云迹在酒店场景的龙头地位稳固,且正在向医疗、工厂等高价值场景拓展,“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其次是盈利逻辑。与其他“烧钱”的科技公司不同,云迹已经有清晰的盈利路径,投资回报可期。“我们投云迹,最看重的是它的‘商业化能力’。”当时一位参与D轮投资的机构负责人表示,“很多机器人公司有技术,但找不到落地场景;云迹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扎根酒店,把技术变成了能赚钱的产品,这很难得。”
在男性主导的科技行业,支涛作为理工科女性创始人,显得格外特别。她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专业,后来又攻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创立云迹前曾任一家传感器公司的CEO,既有技术背景,又有商业经验。支涛的创业初心,始终没有变过,即用机器人解放人类的双手。她在上市前接受采访时提到,“现在,我们的机器人每天在酒店送外卖、在医院送药品,看似都是小事,但本质上是在帮人类承担不想做、不擅长做的工作,这就是服务机器人的价值。”
过去11年,中国科技行业经历了很多风口,AI、区块链、元宇宙……但支涛始终没有让云迹“跟风”。“我们从一开始就聚焦服务机器人,而且只做商用场景,不做消费级产品。”她说,“这个方向很难,需要长期投入,但我们认为这是难而正确的事。”
在行业最艰难的2022年,很多机器人公司裁员、降薪,云迹却坚持加大研发投入。“那一年,我们的营收有所下滑,但研发投入反而增加了20%。”支涛回忆,“因为我知道,技术是我们的根,只要根还在,就不怕冬天。”
如今,云迹上市,支涛的目标更加清晰:“未来5年,我们要让云迹的机器人进入10万家企业,服务100亿人次,真正成为全球领先的服务智能体公司。”
▍结语:云迹上市,不止是一家公司的胜利
云迹科技的上市,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成人礼”。它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公司,不仅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做出成绩,也能在硬核科技领域,做出有全球竞争力、且能盈利的产品。
从酒店走廊里的送物机器人,到医院里的药品转运员,再到工厂里的巡检员,云迹的机器人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正如支涛所说:“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而是会成为人类的‘伙伴’,帮我们把生活变得更好。”
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步和场景的拓展,服务机器人还会有更多可能性,或许有一天,我们在商场、学校、社区,都能看到云迹机器人的身影。而这家从中国走出的公司,也有望成为全球服务智能体行业的“领航者”。
对于投资者来说,云迹科技的上市,提供了一个“布局千亿赛道龙头”的机会;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它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服务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道路。
因此云迹的资本市场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