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在价值观上有时表现得非常矛盾,尤其是在俄乌冲突期间,这一点尤为明显。当前,欧盟实施了对俄罗斯的第19轮制裁,但这种制裁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欧盟的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不仅包括冻结俄罗斯在欧洲的资产,还重点阻止了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然而,这样的制裁无疑让欧盟“自食其果”,因为欧洲本来就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如今不得不放弃俄罗斯提供的廉价石油和天然气。
实际上,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密,历史上,俄罗斯曾多次表示愿意加入北约,这足以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对欧洲和西方抱有期望,甚至提出过加入北约的申请。然而,北约在苏联解体后不断扩展,现如今,北约已经拥有32个成员国,芬兰和瑞典就是最近加入的两个。而这两国的加入恰逢俄罗斯在乌克兰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之际,凸显出北约的立场:不管俄罗斯如何反应,北约都坚持东扩原则。
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一种讽刺,尤其是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冲突中,乌克兰试图通过北约来得到支持,但北约却公开拒绝了乌克兰的加入请求。北约给出的理由是“时机不对”,显然这是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如果北约在此时接纳乌克兰,就意味着与俄罗斯直接冲突,这显然是北约无法承受的后果。因此,北约选择了支持芬兰和瑞典的加入,而拒绝乌克兰。这一做法,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欧盟在支持北约、支持美国战略时的困境,尤其是欧盟在制裁俄罗斯时所付出的代价。
欧盟在坚持制裁俄罗斯、力挺乌克兰的同时,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欧盟拒绝购买俄罗斯的能源,美国却依然从俄罗斯购买核燃料。普京在一次公开讨论会上讽刺了欧盟的这一做法,表示欧盟拒绝购买俄罗斯能源,却让美国在2025年通过进口俄罗斯的核燃料获得了8亿美元的收益。普京的这一言论无疑是对欧盟政策的一次深刻讽刺,实际上,欧盟的制裁反而让自己受到了伤害。
与此同时,美国虽然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美国的利益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美国不仅继续从俄罗斯进口核燃料,还从俄罗斯进口钛合金,以支持其航空制造业的需求。相比之下,欧洲在力挺美国的战略时,却不惜让自己的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继续支持一个对自身不利的政策。这种做法暴露了欧盟在国际政治中作为美国工具的尴尬地位,也难怪美国在监听欧盟政要时,欧盟对此竟然没有力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