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金融世界,围绕美国国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引人入胜的大戏。与其说这是一场金融风暴,不如说是一场全球信任与美元信用的博弈,而中国,则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盛夏时节,美债价格依旧坚挺,流动性充沛,有力地反驳了“抛美债=金融核弹”的网络论调。数据不会说谎,真正的金融大动作,往往悄无声息。而网络上甚嚣尘上的“抛美债论”,更多是段子手和流量至上者的狂欢。
回顾2025年初,舆论的躁动早已开始。美国财政部3月公布的新一轮国债数据,瞬间引爆全球舆论场,人们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突然清仓美债,给美国国债市场带来一场地震?社交媒体上,“抛美债论”再度甚嚣尘上,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华盛顿特区某咖啡馆内,财经记者杰克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摇头,与同事低声交谈:“真的会崩盘吗?这个话题炒作了十多年,怎么每年都要来一遍?”
将时间指针拨回2月初,特朗普团队重返白宫,总统在推特上高呼要“解决美国债务危机”,评论区充斥着“支持关税救国”的呼声。然而,也有人冷静地分析,指出美债压力看似巨大,实则结构复杂。美国民众、华尔街机构、各大保险和养老基金,都是美债的坚定拥趸。当利率突破5%时,甚至有人凌晨三点还在疯狂抢购短期债券,其狂热程度堪比抢购券商的新股申购号。
2月14日,巴菲特发布年度致股东信,伯克希尔公司账面上赫然显示持有超过3000亿美元的美债资产。小红书上有人发帖质疑:“股神都上头了,中国还能抛吗?”评论区有人回复:“巴菲特都不慌,我们慌什么?”一位自称从事债券交易的网友插话:“美债市场最大的庄家其实是美国自己,民间和机构持有的总额比美联储还多,外资只占小头,谁想搞事,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主力。”
进入3月,中国央行公布外汇储备结构,美债持仓排名继续下滑,但网友却发现,日本和英国的持仓均高于中国。知乎上有人自问自答:“那中东土豪为什么不买美债?”一位金融从业者科普道:“伊斯兰金融压根不碰固定利息产品,这是宗教规定,和你想象的‘放弃’不是一回事。卡塔尔、沙特这些石油大户,即使资金充裕,也不会选择美债。”
3月20日,《华尔街日报》爆出美国新任财长访问中东,推销美债却遭遇冷遇。当记者询问当地银行家是否会购买美债时,对方无奈地表示,即使利息再高也无济于事,他们的信仰不允许投资固定利息产品。这并非业务问题,而是信仰问题,正如他们不会关心A股是否有茅台一样。
中国市场,外汇交易员小李每天紧盯美债价格波动。微信群里,总有人猜测中国会“突然清仓”,但事实却是,每次出现风吹草动,真正的大单都是美国本土资金在调仓换手,外资的动静微乎其微。北京某券商的风控经理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敲着键盘:“你说中国真要砸盘,谁能接得住?美债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要想真搞出大新闻,恐怕需要美国民众‘自毁长城’才行。”
更何况,普通投资者对美债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有人将其视为全球储蓄罐,有人则认为它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气球。然而,2025年4月,美债总规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都掌握在美国家庭、养老金和保险资金手中。如果他们真的恐慌,恐怕无需中国出手,市场早已崩溃。
中国持有的美债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三(低于日本和英国),仅占总量的不到十分之一。与其说中国是“搅局者”,不如说是重要的“玩家”,但远非主导者。财经播客的主持人调侃道,外媒总是将中国视为“灰犀牛”,但美债市场并不缺乏买家,关键时刻,美国民间和美联储完全有能力接盘。毕竟,债券市场最讲究“信仰”,你不买,总有人愿意捡便宜。
5月初,社交平台再次流传“中东弃美债”的段子。但事实是,中东资金更倾向于投资股权、实业和科技创业。伊斯兰金融的三条铁律——禁毒、禁酒、禁利息,使得他们与债券和银行绝缘。将美债视为“弃子”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卡塔尔某银行高管无奈地解释道,他们只投资能与客户共担风险的生意,债券和银行并不在他们的投资清单上。
债券分析师透露,美债市场的“恐慌情绪”难以被单一投资者左右,即使中国真的大举减持,也只会带来短期波动,美联储一旦出手,或机构进行调仓,市场很快就能恢复平静。5月20日,美债利率短暂上冲后迅速回落,交易员们在群里调侃:“你以为的暴雷,其实只是大户间的游戏,韭菜们还在一旁看热闹。”
美国财政部按季度公布的持仓数据显示,全球资金流动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美债市场的本质,是全球信任和美元信用的“合成游戏”,外部参与者如同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始终是美国本土资金。换句话说,美债是否崩盘,更多取决于美国人自己的运作。
因此,与其过度关注中国是否会“抛美债”,不如深入了解美债市场的复杂结构,以及美国自身的力量。民间持仓、机构调仓、政策博弈、市场情绪,交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的巨网,想要凭借一次性操作将其掀翻,难度无异于一群人合力推翻一艘航空母舰。
总而言之,美债的故事仍在继续,而中国的角色,是重要的“玩家”,而非主导“导演”。与其沉迷于耸人听闻的“金融核弹”论,不如理性分析数据,看清美债市场的本质。现实永远比段子更复杂,也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