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近日发表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言论,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在中美两大强国面前,欧洲正逐渐丧失竞争力,甚至已经失去了在国际谈判桌上的话语权。这番言论虽然刺耳,却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然而,她并未深入剖析欧洲陷入如此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实力不济?科技水平落后?还是军事实力薄弱?这些表面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欧洲当前的窘境。从硬件条件来看,欧洲并非一无所有:法国拥有核动力航母,欧洲联合研制的阵风和台风战机性能卓越,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军工产能也相当可观。
问题的症结在于欧洲政治水平的全面衰退。这种衰退程度之深,令人咋舌。我们常戏称印度实力不济却爱出风头,但莫迪总理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外交周旋能力,足以让布鲁塞尔和柏林的大多数欧洲政客相形见绌。可以说,欧洲的决策中枢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这不是情绪化的批评,而是基于事实的客观判断。此前中国举行的重要国际阅兵仪式,欧盟主要领导人集体缺席。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实则大错特错——这恰恰折射出欧洲的悲哀。并非要求欧洲必须亲华,但从欧洲自身利益出发,连展现独立外交姿态的勇气都没有,又如何指望获得美国的平等对待?
参加反法西斯纪念活动本是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既符合历史正义,又立场正当;既能获得中国欢迎,也不会招致俄罗斯反对。出席这样的场合,本可以向世界宣示:欧洲仍是一支独立力量,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定义敌友关系。然而现实却是,欧洲用集体缺席向世界宣告:我们依然活在美国的阴影之下。
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近期在俄乌谈判中公然羞辱欧洲:你们没资格参与谈判,只能在旁听席就座。面对如此侮辱,马克龙总统竟能忍气吞声?这位自诩要当欧洲总统、高喊战略自主的领导人,关键时刻连访问北京的勇气都没有?由此可见,欧洲当前最匮乏的不是武器装备,而是政治魄力。
近年来欧洲政坛的乱象愈演愈烈。一批毫无政治经验、甚至明显带有代理人色彩的人物纷纷登上权力巅峰:立陶宛新当选的90后女总理几乎没有任何从政经历;某国领导人被曝出早年从事夜店公关工作;另一位则出身酒吧侍应;更不用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位40岁前在美国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回到德国后却平步青云:首任公职就是联邦副部长,三年内直升国防部长。其多笔经费流向美国机构的丑闻,以及查重率高达70%的博士论文,都未能阻止她最终当选欧盟最高职位。这些现象几乎就是在脸上写着美国代理人几个大字。
或许有人会问:欧洲选民难道看不出来?欧洲精英没有反应?问题在于,欧洲已经被政治正确的话语体系彻底绑架。性别平等、政治素人、打破精英垄断等看似美好的口号,实际上为一批能力不足、背景可疑的人打开了权力之门。政治,已经沦为一场表演秀。
当然,欧洲并非没有明白人。马克龙几年前就曾直言北约脑死亡,显示出他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德国总理舒尔茨在是否跟随美国制裁中国的问题上也一度犹豫。但为何最终都走向妥协?因为欧洲的决策机制已经失灵。由27个国家组成的欧盟要达成共识本就困难重重;美国资本控制的媒体和NGO不断炒作价值观议题;选民被身份政治带偏,更关注LGBT、环保等表面议题而非实质利益;政客们只能进行短线操作,无力制定长远战略。
其后果就是:
明知不该跟风制裁俄罗斯,结果导致能源价格飙升;
明知不该禁用华为,结果拖累5G建设进程;
明知不该参与美国对华脱钩,却嘴上说去风险,行动上亦步亦趋。
欧洲就像一个被绑架的巨人——空有力量却迷失方向,肌肉发达却头脑混沌。短期内,这种局面难见转机。这不是悲观论调,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
政治结构导致效率低下:一票否决制和共识决策使重大决策寸步难行;
安全上无法摆脱美国:北约框架下欧洲防务自主遥遥无期;
经济面临去工业化:能源成本暴涨、产业链外迁、创新落后于中美;
社会分裂加剧:右翼崛起、移民冲突、贫富分化,内部共识难以形成。
除非出现重大变局:比如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退出北约,或是俄乌冲突外溢迫使欧洲觉醒。否则,欧洲的衰落趋势恐将持续。
国际政治既看重实力,更尊重胆识。越是摇摆不定,越想左右逢源,就越会遭到各方轻视。欧洲缺乏的从来不是航母、战机或GDP数字,而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政治勇气的领导阶层。
如果继续由冯德莱恩这样的代理人掌权,
如果外交政策继续被价值观绑架,
如果连在北京露面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政治精英继续沉迷于政治正确而缺乏战略定力,
那么等待欧洲的将不是复兴,而是持续的边缘化。
大国博弈从不怜悯弱者,更不会为不敢亮剑的玩家保留席位。欧洲的好日子或许还在未来,但这个未来,恐怕比想象中更为遥远,也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