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拉开帷幕,到2025年8月已经走过七年之久,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双方在国内经济压力和国际舆论的双重重压下,依旧咬牙硬扛。美国始终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全球老大的地位形成直接挑战,尤其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中国的迅速追赶让美国倍感威胁。而中国则视此为美国赤裸裸的遏制与打压,认为对方意图通过贸易战来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权。这不仅仅是钱和市场的较量,更是对未来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争夺,因而双方谁都不愿轻易让步。
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战几乎成了他的“政治标签”。自2018年3月,美国就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理由是所谓的“知识产权被盗”“强制技术转让”以及“贸易逆差过大”。到2025年,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刚刚开始,他在2月1日就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打击中国合成阿片类药物流入为由,追加10%的关税。随后的局势迅速升级:3月4日关税飙升至20%,4月9日更是猛加50%,将整体关税基线抬升到104%。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立刻反击,将关税提高到84%。美国依旧不服,很快又提升至145%,中国随即跟进到125%。一来一往之间,火药味愈加浓烈。
美国之所以如此咄咄逼人,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几十年来,美国大批制造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将工厂搬到中国,结果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制造岗位大量流失。而中国凭借低廉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链,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同时在高附加值领域也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到2025年,美国依然依赖从中国进口价值约5000亿美元的商品,其中包括电路板等关键零部件。美国担心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仅技术优势会被削弱,连国家安全都可能受威胁。特朗普的目标,就是用高关税“倒逼”企业重新布局,把产业链拉回美国,以重振本土制造业。虽然这样导致美国消费者价格上涨、企业怨声载道,但白宫的逻辑是:短期的阵痛换来长期的产业回流,值得。
反观中国,在贸易战升级后,出口承压明显,经济增长放缓。虽然2025年二季度GDP增长5.2%,看起来还算稳健,但背后靠的是大规模补贴和提前释放产能的“硬撑”。房地产危机尚未完全化解,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经济甚至面临通缩风险。中国分析人士提醒,疲软的基本面必然迫使政府继续加大刺激力度。面对美国的重拳加税,中国通过加征反制关税来保护本土企业,但这同样会伤及出口和制造业。即便如此,中国依然不肯退缩,因为这不仅是守住制造业的尊严,更是产业升级的战略窗口期。
双方承受的压力都极其沉重。美国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压制通胀,但贸易战反而推高物价,2025年PCE通胀预期被迫升至2.7%。纳税人不满,社会舆论沸腾,而庞大的军费开支让财政更加吃紧。与此同时,俄乌和巴以冲突分散了美国精力,令其国际战略陷入被动。中国方面,就业市场疲软,内需不足,出口本是经济引擎,但关税壁垒让订单骤减。到2025年4月,中国对美出口明显下滑,不少企业被迫将生产线转向东南亚,以维持生存。
那么,这场经济大战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对美国而言,核心是守住美元霸权和既有的全球经济秩序。自二战以来,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地位攫取全球资本,支撑了高福利和高消费。但如今,美元透支过度,加息和降息工具接近极限,而去美元化浪潮逐渐兴起。美国担心中国取而代之,推动世界贸易体系走向更加公平,因此不惜通过贸易战来遏制中国市场,并伺机收购中国的优质资产,以缓解自身的债务危机。
而中国的战略目标则是反霸权,谋求构建新的全球经济体系。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致力于产业升级与自给自足,即便外部市场动荡,也能维持基本稳定。2025年,中国定下5%的增长目标,强调依靠内需驱动发展。长远来看,中国希望推动一个更开放、和平的贸易体系,使制裁不再成为某些国家的政治工具。
总的来说,这场贸易战不仅是经济冲突,更是新世界秩序的分水岭。如果美国败了,全球霸权地位将动摇,美元价值恐将暴跌;若中国坚持到底并最终占优,则未来的全球贸易格局或将朝向更加平衡与和平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双方仍然僵持不下。美国国内问题重重,军事实力渐显疲态;中国虽面临挑战,但社会稳定性和韧性更强,似乎坐稳了钓鱼台。未来的答案,还要靠时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