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打了六年,谁最惨?美国农民和中国中小企业可能要举手。但谁最开心?答案可能让人意外——澳大利亚。就在中美还在关税博弈中你来我往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突然高调宣布:中国取消了对澳所有贸易壁垒。
从葡萄酒到牛肉,几乎全部绿灯放行。贸易战没打赢的,却先捡到了果实。这背后的逻辑,不只是运气,更是一场地缘博弈下的“巧实力”外交。
很多人也许还记得,2020年前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一度跌至冰点。彼时,澳方在疫情源头问题上咄咄逼人,中方迅速反制,一道道贸易壁垒接连落下:大麦加税、葡萄酒反倾销、龙虾滞港、煤炭暂停……一时间,澳大利亚出口商叫苦不迭。
但风向在2023年悄然转变。据《华尔街日报》分析,这场“外交寒潮”从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逐步回暖。中国先是恢复煤炭进口,随后在2023年8月取消对大麦的限制,接着在2024年3月撤销了对葡萄酒的反倾销税。几个月后,龙虾、牛肉、木材等产品也纷纷“解冻”,中澳贸易障碍几乎被一扫而空。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澳双边贸易额高达21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仅南澳州对华出口就增长了33%,葡萄酒出口反弹幅度惊人。阿尔巴尼斯的发声并非偶然,而是对“贸易寒冬”过去后的胜利宣言。
这背后,不只是中国释放善意,更多是中方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主动布局。“对美反制”不是全部,中国也在寻找“可靠的替代者”,而澳大利亚恰好踩中了节奏。
在中美这场“你加我就加”的关税拉锯战中,澳大利亚没有选边站,却拿到了双份红利。
一边,它没有被卷进美国的高关税名单。美方对澳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仅为10%,为所有贸易伙伴中最低档。原因也不复杂——美国稀土供应链严重依赖澳大利亚,后者掌握全球15%的稀土产量,是高科技和军事工业的命门之一。加上AUKUS安全协议和长期的军事合作,美方不敢轻易动手。
另一边,中国市场对澳农产品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旺盛。尤其在中美互相加税后,原本属于美国的市场份额被澳大利亚“顺手捡走”。数据显示,2024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对华出口增长逾50%,牛肉和小麦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这不是简单的“坐收渔利”,而是澳大利亚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在中美之间精准拿捏。既不公开倒向中国,又维持与美国的军事联盟,实现了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保险”模式。
澳大利亚战略学者休·怀特就指出,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虽然冒险,但短期内确实效果显著。它在中美角力的夹缝中,活成了“赢家模板”。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美贸易战不只是两国间的对峙,更是全球供应链的一次大洗牌。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24年报告,全球多边贸易系统正在经历“区域化替代效应”,第三方国家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澳大利亚正是典型受益者。中美互征关税导致部分美国产品被挤出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的农产品、矿产、能源出口迅速补位。比如葡萄酒方面,在美国品牌被加税后,澳洲酒凭借质量和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中高端市场。
同时,中国对澳的态度转变也释放出一种信号:合作的态度仍受欢迎,哪怕是“五眼联盟”成员,只要不跟风对抗,都有机会“解冻”。相比之下,加拿大、欧盟等在涉华议题上频频表态的国家,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反制措施。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的战略意图——通过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向其他西方国家传递“合作有利、对抗无益”的现实逻辑。“树一个样板,撬动一个集团”的策略,正在发挥作用。
当然,澳大利亚的路径也不是全无代价。中澳关系虽然经济升温,但安全领域却依然冷若冰霜。澳方仍积极参与印太战略,与菲律宾、日本等国联合军演,甚至在南海问题上多次发声。中方对此并不买账,频频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不满”。
这种冷热并存的状态,正是澳大利亚高度平衡外交的真实写照。它在夹缝中谋求自主空间,但也随时面临“踩雷”的风险。
澳大利亚的经验对很多国家来说都不陌生。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早已在中美之间打起“平衡游戏”。但澳大利亚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敢于调整,善于转身,最终从风暴眼中走了出来。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报告,2024年全球中小经济体普遍倾向于“多边主义优先”而非“选边站”,澳大利亚的案例恰好验证了这一趋势。它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讲究灵活调适、利益优先。
然而,澳大利亚的“样板”能否长期有效,依然存在问号。国内政治分歧仍在,工党政府的对华友好可能被下一届自由党政府推翻。安全依附美国的结构性问题也难以摆脱。一旦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澳大利亚的“巧实力”恐怕也会遭遇现实瓶颈。
但无论如何,它用实际行动表明,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中等国家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只要眼光够准、步伐够稳,哪怕在风口浪尖,也能顺风而行。
阿尔巴尼斯的发声,不只是一次外交胜利的庆祝,更是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一次提醒。在美国仍执着于关税工具、围堵策略时,中国却用“开放市场”赢得了一位盟友的合作。而澳大利亚的“脱困”之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范本。
中美贸易战也许还在继续,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赢家早已不再只由大国决定。未来的全球贸易新秩序,或许正由那些灵活应对、敢于转身的“中等国家”悄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