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5日讯(记者 闫军 王晨)沪指上攻3600点,赚钱效应激发入市热情,谈论股票的人越来越多。很显然,新增资金的不断入市推动成交保持放量,不断推动市场向好。
财联社记者一线调研发现,2月、4月、7月是资金入场的高峰期。整体来看,这其中包括六类资金:
一是国家队。整体来看,国家队斥资超2100亿增持ETF,稳守A股。4月以来中央汇金以及中央汇金旗下资管公司等国家队大举买入至少8只宽基ETF,合计增持金额或高达2100亿元。
二是公募与私募权益类基金新发规模显著提升。从今年前7月来看,全市场公募新发903只,发行份额6007.15亿份,新发规模保持上涨的同时,结构上权益基金占比提高。
三是险资。险资大举加仓A股,年内险资举牌21次创五年新高,偏好高股息板块。一季度股票投资净买入近4000亿元,二季度继续加大权益配置,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已进行三批,合计2220亿元,6只相关基金进入运作。
四是散户资金。资金净流入超3.2万亿,成为入市中坚力量。以小单(挂单额小于4万)衡量的A股散户资金净流入规模数据显示,今年1-7月A股小单资金均为净流入状态,同样2月、3月、4月、7月净流入明显增多。
五是杠杆资金。截至8月4日,A股融资余额达到1.98万亿元,这是自4月3日以来的第11个交易日突破,7月单日融资买入额也2次突破2000亿。
六是外资。外汇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态势。尤其是五六月份,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
尽管市场当前有一定程度的“畏高”情绪,比如宽基ETF资金有减仓迹象,但是在市场情绪扭转,增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赚钱效应持续,减仓资金又会重回A股。
今年尤其是4月以来,市场各参与主体资金入市情况如何?财联社记者进行了全面调研 :
第一类:国家队
财联社记者统计显示,中央汇金以及中央汇金旗下资管公司等国家队大举买入4只沪深300ETF、上证50ETF、中证500ETF、2只中证1000ETF等至少8只宽基ETF,合计增持金额或高达2100亿元。
“国家队”增持呈现两大明显特征,一是范围覆盖度足够广,除了沪深300ETF“传统”增持标的,而是全面覆盖至上证50ETF、中证500ETF、中证1000ETF等蓝筹、中小盘等领域,而中国诚通也通过指数定制的方式参与央企主题ETF的首发中;二是购买金额足够多,仅以今年二季度披露的数据来看,汇金系护盘增持或超2100亿元。
汇金系不仅耗资千亿资金增持,用真金白银表达对资本市场的支持,而且季报也同时披露了“国家队”作为长线资金,截至二季度末持仓未减一股,稳守A股。
第二类:公募与私募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截至7月31日,公募基金净值已达34.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34%。
新发是市场热度的直观反映,从今年前7月来看,全市场公募新发903只,发行份额6007.15亿份,新发规模保持上涨的同时,结构上,权益基金占比提高。
股票型基金新发方面,今年前7月新发份额2128.86亿份,占比35.44%,较去年21.85%的占比有了显著提升;混合型基金同样如此,今年新发590亿份,占比9.82%,高于去年的5.7%。
此外,国金研报指出,主动偏股基金仓位有所回升,剔除涨跌幅因素后,主动偏股基金主要加仓通信、军工、钢铁等板块,主要减仓传媒、银行、家电等板块。
在大力发展权益基金的目标上,监管要求公募基金改革助力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明确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当前基金公司踊跃自购,正是响应监管号召,同时体现与持有人风险与共的担当。
截至8月5日,基金公司自购股票基金与混合型基金合计金额超24亿元,其中,安信基金、富国基金、东方红资管、博时基金、天弘基金、新华基金、建信基金、摩根资产管理、兴证全球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公告自购旗下权益基金。
私募基金发行在今年同样火热,年内已有两家私募机构备案基金超百只,上海宽德、黑翼资产备案基金数量分别达到110只、107只;此外,明汯投资、世纪前沿、量派投资等公司新基金备案也超过70只。
ETF资金流向是市场板块热度的重要风向标,今年1月-4月,整体ETF资金净流入2668.13亿元,4月关税摩擦导致的市场深幅调整过程中,不仅是国家队护盘买入,个人投资者也秉持着ETF“越跌越买”的属性,持续买入。数据显示,今年4月当月,ETF资金净流入3362亿元,资金涌向宽基ETF。
随后,随着市场上行,5月-7月期间,股票ETF资金风格发生了变化,从宽基ETF、行业ETF等小幅流出,流向更有锐度的主题ETF。
第三类:险资
险资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也是今年市场的看点,年内险资举牌已经达21次,举牌次数更是创下五年新高,偏好加仓高股息板块。
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4.93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超5%。其中,投向股票的资金为2.82万亿元,环比增长超16%,三个月股票投资净买入近4000亿元。
到了二季度,保险公司加大权益配置的力度仍未减少,新华保险在近期发布的关于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公告中表示,在前期举牌多家优质上市公司的基础上,将继续积极增配能够抵御低利率挑战的优质底仓资产,优化权益资产的内部结构。
多项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利好政策出台,有力提振了险资举牌积极性,比如险企全面实施“当年+三年+五年”周期考核,确保长钱敢投A股。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行如火如荼。险资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向A股与港股市场,截至目前,该试点已进行三批,合计金额2220亿元。包括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中邮保险头部、中小险企均有参与。
第四类:中国散户
记者还从券商处了解到,今年入市资金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入金年轻人占比提升,尤其是90后群体;二是互联网渠道成新开户主力军;三是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入金规模更大、更积极。
以小单(挂单额小于4万)衡量的A股散户资金净流入规模数据显示,今年1-7月A股小单资金均为净流入状态。
以小单(挂单额小于4万)衡量的A股散户资金净流入规模,可以清晰地看出,3月的散户资金净流入规模最大,达到6250.4亿元,2月以6191.53亿元紧随其后,7月已实现4893.32亿元的净流入。1-7月累计散户资金净流入规模已超过3.2万亿元,散户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为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计入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数据主要反映了居民资金流入证券交易账户的情况,可作为股民入金情况的重要参考。
2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8300亿元,与当月市场的火热行情和大量资金入场相吻合;4月增加15710亿元,也印证了稳市组合拳推出后资金的快速回流;5月继续保持11900亿元的增长,显示市场资金面的稳定;而3月和6月出现的负增长,则可能与当月市场的短期调整以及部分资金的获利了结有关。
新开户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民的入场意愿,进而反映入金情况。2025年A股新开户数据显示,1-7月合计开户1456万户,同比增长37%,其中个人开户1450万户,机构开户5.5万户。从各月数据来看,3月开户数量最多,达到307万户,2月次之,为284万户,7月为第三,达196万,同比增长71%。这一数据与资金流入的高峰月份基本一致,表明新增投资者的不断入场为市场带来了持续的新鲜血液。
第五类:杠杆资金
杠杆资金的动向往往是市场情绪的“晴雨表”。截至8月4日,A股融资余额达到1.98万亿元,这是自4月3日以来的第11个交易日突破,标志着杠杆资金对市场的热情正在快速升温。
从全年数据看,融资余额突破1.9万亿元的交易日共有32个,其中3月份多达17个,2月和4月各2个,7月有9个,8月2个。这一变化反映出杠杆资金正在逐步转变:3月份的高融资余额更多是对年初市场行情的惯性延续,而7月的突破则是在经历了二季度调整后的主动加仓,背后是对市场前景的重新评估。
从单日融资买入额这一数据来看,7月以来已有2个交易日单日融资买入额突破2000亿,这意味着“杠杆资金”单日买入A股超2000亿,而2025年全年仅有9个交易日单日融资买入额突破2000亿,其中2月份有6个,3月份1个,杠杆资金的买入热情高涨。
第六类:外资
高盛指出,中国重回国际投资者的视野。高盛6月和7月全球行程获得的客户反馈表明,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已攀升至近年来的高点。
外汇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态势。尤其是五六月份,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显示全球资本配置境内股市的意愿增强。
Wind数据显示,外资在A股的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截至6月30日,北向资金持股总市值达2.29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超2%;持股数量突破1235亿股,较一季度末增长超3%,与2024年末相比,上半年北向资金持仓市值累计增加超800亿元。
进入下半年以来,外资态度持续改善。EPFR口径下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三(7月30日),主动外资时隔41周首度流入港股与ADR,规模约429万美元,A股方面虽然是流出,但规模已经从前一周的-2亿元缩小至-930万美元;被动外资流入A股2.3亿美元。
(财联社记者 闫军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