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taEye
2025 ChinaJoy期间,DataEye研究院和媒体老师,以及广告平台方小伙伴聊了聊小游戏还有什么机会?
本文,DataEye研究院希望能结合上半年数据,以及和媒体老师的聊天,一窥2025年下半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挖掘亟待释放的红利。
一、现状:小游戏最新数据如何?
(一)小游戏月活近5亿,抖小日活翻两倍
2022 年以来,游戏行业保持稳健增长韧性,2025年上半年更是重回双位数增速区间,折射市场复苏活力。
而小游戏大盘以超 30%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容,在移动游戏大盘中的占比持续攀升。2024年上半年小游戏月活首超 APP 手游,2025年小游戏月活用户规模近5亿。
具体在抖音小游戏方面,截至25年中,抖小日活跃用户规模相较于23年底实现翻了两倍,吸引了大量流失玩家及非游戏玩家,占总玩家规模约34%。
(二)变化:供给与需求新态势
1、需求端:更多年轻用户、女性用户。
大盘总体来看,小游戏大盘用户男女比例约6:4,其中31-40岁占比在33%以上,是“中流砥柱”,而30岁以下占比也有30%以上。具体分端口来看,抖音小游戏男女57%:43%,女玩家占比较高;同时抖音小游戏用户30岁以下用户占60%。
2、供给端:小游戏“变重”、“变深”
在IAP方面,大盘总体来看,25H1 IAP小游戏:中重度玩法消耗占比提升,头部效应强化。SLG、仙侠等中重度 IAP 品类消耗占比跃居前列 ,验证用户付费意愿与时长承载力。
题材从泛娱乐向二次元、国风、科幻等垂类深化,依托IP改编与文化融合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这一趋势在抖音小游戏IAP同步显现:抖音庞大的中青年用户群,与中重度游戏的 “长线运营、深度付费” 需求高度匹配,通过直播带玩、达人攻略形成社交传播。
DataEye-ADX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上半年抖音小游戏在投游戏数持续增长,6月总在投游戏数超过1.08万款,环比1月提升约25%。IAP+混变在投游戏数在6月突破3400款,越来越多中重度小游戏布局抖音小游戏赛道,占比大盘升至31%。
25H1 SLG、仙侠等中重度品类消耗占比持续走高,但中小厂商研发周期长(平均 12 个月)、获客成本高(比头部高 35%),创新突破难度陡增 。
在IAA方面,大盘总体来看,25H1 IAA中度休闲:占比提升,多题材涌现。益智休闲、模拟经营等 中度 IAA 品类消耗占比持续走高 ,解谜 + 剧情、消除 + 养成等复合玩法频出。
纯广告变现向“IAA+IAP”混合模式迁移,通过分层付费设计兼顾泛用户与核心玩家价值挖掘。
而具体到抖音小游戏IAA方面,数据显示:2022-2024 年 IAA消耗持续高增,在投游戏、在投厂商数量稳步上升,高消费青年、中老年等多元群体均有渗透。
二、机遇:产品布局与流量打法
基于以上数据变化,2025下半年还有哪些机会?有没具体案例?我们梳理如下:
(一)赛道布局:从单一导向到模式思考
1、两大品类领跑:休闲益智、模拟经营类占据抖音小游戏消耗前列。
消耗占比居前的品类仍具普适性,可通过玩法微创新(如融合剧情、社交互动)延长生命周期。
2、女性向内容:抖音的女性向内容生态(如《杜拉拉升职记》等IP改编游戏、古风恋爱玩法)+ 精准流量推送 ,让女性用户沉淀为该游戏的常客。古风换装、恋爱养成类游戏契合平台女性偏好。例如友谊时光旗下的《杜拉拉升职记》、《宫廷风云》、《此生无白》多次进入畅销榜日榜。
3、IP+小游戏:优质的IP合作,正成为小游戏“新增长极”。
25年6月抖音小游戏 TOP20 中,60% 产品联动 IP(动漫、经典电影、文旅 IP 占比 50% ),但IP 改编比例约5%(远低于手游近40% 的 IP 改编率 ),说明 IP 价值尚未充分挖掘。
但当前大多数厂商都处于“浅联动、低改编”(多数停留在 “皮肤换皮、节日活动植入”如某仙侠 IP 仅推出 “春节限定角色皮肤”),未触及 IP 核心设定,如世界观、剧情线) 的合作模式,仅将 IP 作为 “流量噱头” ,未能真正释放其用户沉淀价值。
未来头部厂商需探索 “IP 改编+多端运营” 的长线模式,腰部厂商可聚焦 “垂类IP+轻量玩法” 的精准匹配,才能让 IP 从 “流量工具” 升级为 “生态资产”。
(二)获量策略:从流量采购到内容经营
1、社交裂变打法:社交裂变的核心在于 “轻量化内容 + 便捷分享”。
针对轻度游戏普遍存在的用户粘性不足问题,平台采取了“社交互动 + 玩法创新”的打法。用户从被动“观看娱乐”转向主动“参与共创”——当玩家既是游戏受众又是内容传播节点,娱乐行为便具备了社交属性与情感沉淀价值,从根本上破解粘性不足问题。
具体案例来说,双人合作塔防、组队冒险等玩法结合直播带玩场景。如某头部吞噬类游戏在对用户进行分层后,发现固定化的礼包投放并非最优解,反而是在实行根据用户所处游戏阶段展示不同付费内容的策略后,提升了11%的付费率。
2、从内容层面来看,不同场景对应不同打法:
在短视频场景下做内容分发,厂商可根据游戏的不同阶段决定内容发力方向。
譬如,推广前期制造话题拓规模,中后期持续提供达人独家内容,让达人成为用户中的KOL,进行持续的内容推广。
在直播场景下,拥有“核心玩法有趣、容易引发冲突、决策选择多样"这三点的中重度游戏,容易获得主播青睐,起量较快。
在试玩/直玩场景下,“即点即玩” 的沉浸式体验,不但能节省成本,用户通过试玩已初步验证对玩法的接受度,后续付费/留存意愿更明确。
而在素材制作方面,主要是达人创作于AIGC的助力:
达人创作:联合不同层级达人创作的多元化内容,增强传播力和信任感。
平台 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批量生成和优化素材,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例如:利用大模型对ASR识别,基于语义完整性进行分镜剪辑与组合;面向受众人群及兴趣特征生成个性化口播脚本。
小游戏的 “供给进阶”,本质是 “流量逻辑” 向 “价值逻辑” 的跃迁:多端化与精品化突破体验边界,但体验平衡、IP挖掘不足等问题仍存,未来需在 “创新-效率-生态” 间寻找破局点。
三、下半年小游戏破局关键:长线经营、AI助力突围
(一)AIGC助力效能提升。
近两年,有46%的厂商有使用AI来提升产品美术品质的意愿;有37%的厂商有使用AI来编写程序代码的意愿。各家厂商都在瞄准AI,从研发、发行到运营环节构建降本增效闭环。AIGC 正在推动游戏产业从 “工业化生产” 转向 “智能化创作。
(二)精细化运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当下小游戏营销思路持续精进,市面上频频出现玩法迭代和内容交替营销来保持热度的成功案例。这促使更多小游戏厂商在竞价之外更加重视内容营销,越来越多小游戏企业正面临经营思路转变:
以《指尖幻影》为例,游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打法。
在大推期间,借助跑量工具,结合双主线跑量,扩大基建模型突破人群破圈,提升跑量速度,激活成本下降34%。前期首次付费、每次付费搭配,压低前期付费成本对比同品类-40%。
而在平推期,更注重内容生态打造。一方面挖掘垂类达人,产出核心玩法内容,话题播放量达1.5亿;另一方面与头部KOL“听泉”合作,通过达人话题传播、视频切片投放,持续扩大影响力。
四、今年感受:平台能力助力多元打法,行业增长不再靠“卷”
小游戏已经成为近3年公认的增长引擎。
其中,抖小又是成熟平台中,增长更迅猛、潜力更大的机会。这一点我们年年都在强调。
而今年各大城市光明正大为游戏推激励政策的背景下,在上海,我们的体感是:明显感觉到聊小游戏、聊抖小的从业者多了起来——大家聊得不再只是手游大厂。
具体到买量相关从业者,一方面,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已经单纯从投流、素材转移到了AIGC、直播、社交裂变、星广联投等多元玩法;另一方面,ROI和各项数据指标依旧是核心,只是现在聊起这些时,不再单看数字本身,而是会自然带上平台特性、打法细节。
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各自的错位竞争,各自的独家秘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策略—产品—营销组合拳。得益于政府、平台助力,这一活力无限的赛道的增长,不是卷出来的,而是“玩”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