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底,建信基金旗下中国制造2025基金年内亏损15%,近三年亏损38%、近五年还亏9%的数据令投资者瞠目结舌。
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孙晟频繁换仓、追逐热点,前十大重仓股每季度更换数量多达6-7只,持仓风格混乱导致策略失焦。
这仅是建信基金整体困境的冰山一角。
近一年来,这家成立近20年的银行系公募机构遭遇核心人才流失、权益产品全面亏损、固收能力排名垫底的多重打击。
进入2025年,建信基金旗下产品持续面临赎回压力。
7月25日,创业板ETF建信份额减少100万份,近20个交易日累计减少1100万份。4天后,建信上证科创板综合ETF份额单日减少1500万份,20天内缩水4.85亿份。
部分产品规模断崖式下跌。建信弘利灵活配置混合A从2016年成立时的44.5亿规模,一路缩水至仅剩3800万元。建信现代服务业股票基金规模更是仅剩900多万,在清盘边缘苦苦挣扎。
人才流失同样触目惊心。去年5月,效力建信17年的老将姜锋火速离职,甚至不惜触发“基金经理在产品成立未满1年主动离职需18个月静默期”的规定。更引发行业热议的是,一位在建信工作8年的90后女员工成功转行,入职商务部幼儿园。
而最近,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宫永媛在24日离任,这位身兼三职的核心高管突然卸任所有职务,距离她2023年2月升任副总裁仅过去两年六个月。一人同时卸任三个高管职位,在国内公募行业相对少见。
建信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约9268.7亿元,全部规模排在第11位,不过其货币+债券资产管理规模达95%,非货规模仅排在27名。
建信基金共有68位基金经理,负责权益投资的约20人,占3成,权益产品寥寥,但其中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权益产品规模低于8000万元,其中19只不到5000万,随时都有清盘的风险(截至6月中)。
权益基金的业绩报表也呈现一片萧条,主题基金沦为重灾区。
建信中国制造2025基金不仅年内亏损15%,近三年累计亏损达38%,五年累计亏损9%。基金经理孙晟操作呈现明显的“追涨杀跌”特征,高位接盘风险陡增,彻底丧失阿尔法能力。
曾被寄予厚望的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陶灿同样遭遇滑铁卢。其管理的5只产品全线飘绿,建信新能源A近三年亏损45.88%,建信改革红利A亏损35.19%。
更严重的是,这些产品持仓高度同质化,重仓股重叠率超60%。
固收领域这一银行系传统强项也意外失守。
海通数据显示,建信基金近3年固收收益只有8.91%,在14家中型固收机构中排名倒数第一;近两年更惨,只有6.08%,在32家中大型机构里垫底。
而“超额收益”这块,旗下72只债基里一半以上跑不过业绩基准,部分产品甚至落后8个点以上,在同类排名靠后。
作为最早一批银行系公募,建信基金的地位日益尴尬。在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旗下公募中,建信的非货规模处于倒数位置。
固收方面,建信基金的债券基金规模从2021年底的1097亿元跌倒到今年一季度年底的1068亿元,要知道,同期市场债基整体涨了38%,同行工银瑞信、中银基金都实现了规模翻倍。
------
银行系公募的竞争逻辑已彻底改变。当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等同门兄弟在权益领域风生水起时,建信基金的掉队警示行业:背靠银行大树并不能保证成功。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只能靠实实在在的净值回报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