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对美策略:在中美博弈中摇摆的困境
8月1日临近,日本、越南和印尼相继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这给韩国总统李在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前,李在明曾私下婉拒了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邀请,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是受到中美关系紧张局势影响的结果。 他上任以来,尚未正式访问任何国家,打破惯例将中国作为首访地将面临巨大的美国压力——这对于一个新上任,尚未建立政绩的总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风险。 因此,婉拒中国邀请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这种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策略,在特朗普步步紧逼之下,终究难以维系。
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协议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宣扬这份“史无前例”的协议:日本同意对美国汽车征收15%的关税,开放农业市场,并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其中九成利润归美国所有。 许多人将此协议称为“广场协议2.0”,认为日本最终屈服于美国,丧失了经济主权。 这份协议,虽然被形容为“丧权辱国”,却让韩国人感到不安。 他们担心,在与美国谈判时,特朗普会对韩国汽车征收高于15%的关税,以惩罚韩国在谈判中的“消极态度”。
基于此种担忧,李在明派遣韩国副总理赴美谈判。然而,就在飞机起飞前一小时,美方以美国财长“太忙”为由取消了会谈。 这一举动被解读为特朗普故意刁难韩国,以争取更大的谈判筹码。 面对日益逼近的8月1日截止日期以及其他国家与美国达成协议的现实,李在明最终选择了向美国示好。 他下令对中国热轧钢板征收反倾销税,这一举动被认为是试图讨好特朗普,以换取美国的支持。 然而,即便如此,美国似乎仍未给予韩国足够的重视,李在明依然被“晾在门外”。
此次事件暴露了李在明对外政策的摇摆不定。虽然他避免了走其前任尹锡悦的“亲美”老路,但他领导下的韩国仍然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自主。 这使得韩国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也为未来的中韩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 因此,在与韩国打交道时,必须保持谨慎,留有余地。 李在明的困境,也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和艰难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