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老有人问,帮主啊,医药股是不是终于能喘口气了?前两年看医药圈,简直是内卷到极致——仿制药企业拼价格,几毛钱一片的药还能打价格战;创新药扎堆做PD-1,20多家企业挤一条赛道,最后谁都没赚到钱。但这半年逛下来,明显感觉风向变了,反内卷的风吹起来了,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先说个直观感受,以前参加医药展会,满眼都是“me-too”药(仿制药),现在展台里摆的都是“first-in-class”(首创新药)。就像恒瑞医药,以前仿制药占营收一半,现在把研发费用提到营收20%,搞出了自己的ADC(抗体偶联药物),最近跟国外药企签了11亿美元的授权协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为啥变了?集采政策这只手起了大作用——仿制药利润被压到地板价,企业再不想办法搞创新,真就得喝西北风了。这就像以前大家都在一条窄路上挤,现在路被拓宽了,有人开始往新路上走,反而宽敞了。
再看细分领域,反内卷的苗头更明显。中药企业以前总被说“老古董”,现在不一样了,片仔癀搞“非遗+科技”,把传统药方用现代工艺提纯;云南白药跨界搞牙膏、护肤品,靠着特色品种避开了药品内卷。还有医疗器械,以前都盯着中低端市场打价格战,现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往高端走,超声设备、CT机卖到欧美,毛利率反而比以前高了。这说明啥?医药行业不是没机会,是不能再靠“复制粘贴”赚钱,得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更关键的是政策在给反内卷“搭台子”。最近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的态度明显松动了——真正有临床价值的新药,降价幅度比以前小了,还能快速进医保放量。就像诺和诺德的减肥药,虽然贵,但因为能解决肥胖这个大问题,照样能进医保,企业和患者双赢。还有中医药振兴政策,支持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那些有独家品种、老字号招牌的企业,比如同仁堂、白云山,日子越来越好过。这政策风向,就像给创新型企业开了绿灯,让它们不用再纠结“创新了也赚不到钱”。
可能有人会问,反内卷对咱们投资者来说,到底意味着啥?简单说,以前炒医药股像猜大小,现在能看明白逻辑了。中长线看,至少三个方向值得盯:一是创新药产业链,特别是有自己专利、能出海的企业,比如药明康德这种给创新药做“代工”的,订单已经排到后年;二是中药老字号,政策托底加上消费升级,这些品牌的价值会慢慢显出来;三是医疗器械的高端化,像迈瑞医疗的超声设备,在国外医院的占有率从5%提到15%,这种实实在在的突破,比概念炒作靠谱多了。
但也得提个醒,反内卷不代表没风险。创新药研发周期长,十家企业里可能九家失败;中药企业要是丢了“传承”搞瞎创新,也容易翻车。所以咱们看医药股,得像老中医看病,不光看表面热闹,还得摸清楚企业的“家底”——研发投入是不是真花在刀刃上?产品有没有不可替代性?这些才是中长线持有的底气。
总的来说,医药行业从内卷到反内卷,不是突然变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对咱们中长线投资者来说,这反而是好事——浑水退去,才能看清谁在真真正正做实事。那些能在新赛道里站稳脚跟的企业,迟早会给耐心的人带来回报。你们觉得哪家医药企业最有反内卷的潜力?评论区聊聊,帮主帮你把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