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精准的策略掌控着稀土供应,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占据主动。近期,美国遭遇稀土短缺,而六月对美出口稀土磁体激增660%至353吨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数字与五月仅53吨的出口量形成鲜明对比,看似惊人的增长背后,实则蕴含着中国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这并非中美达成全面协议的结果。回顾历史,中美关税大战期间,中国曾以稀土为筹码进行对等反制,迫使马斯克亲自奔走斡旋,甚至一度导致美国F-35战机生产受阻。虽然关税谈判取得进展,但出口许可证的发放并非一蹴而就,四月和五月的出口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谨慎态度。直到六月,双方达成新协议:中国保证稀土供应,美国则放松对H20芯片的限制。
然而,对美353吨的稀土出口,相较于中国6月全球3188吨的总出口量,比例微乎其微。这表明中国并非全面放开,而是有限度的松动,实则仍严控着稀土出口。中国此举高明之处在于:它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既避免了美国孤注一掷地进行技术突围,又稳固了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中国对H20芯片的需求。美国本土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近期获得4亿美元政府投资,计划年产1000吨商业磁铁,而中国六月出口的353吨,已占据其预期产能的三分之一,预计七月还将增至500吨,两个月就接近该企业半年的产能。这种策略既不至于逼迫美国孤注一掷发展稀土产业,又使其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从而削弱其破釜沉舟的决心。
美国政府高额的财政赤字,以及两党对政府财政支出的激烈争论,进一步加剧了其困境。中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始终坚持对等原则。从关税大战到稀土出口,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明确:美国解除技术封锁,中国则全面放开稀土供应。这是一种“底线思维”,意味着中美之间真正的“稀土和解”绝非易事。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以及特朗普政府多次要求中国放宽限制甚至计划访华商讨相关事宜,都充分体现了美国工业体系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这场博弈并非始于今日,中国早在2010年就已开始布局,彼时WTO裁决中国违规,但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七擒孟获”之计,最终让中国掌控了稀土供应链的话语权。
660%的出口增长并非贸易回暖的信号,而是中国精妙战略的体现。美国急于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而中国则通过有限解禁,既避免了美国的激进反应,又牢牢掌握着供应链的主动权。谁更依赖对方,谁就注定处于被动地位,而目前的所有迹象都表明,美国才是更焦虑的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