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家居突然停业,创始人疑坠亡
突如其来的停业,令人瞠目结舌。
近日,华南地区知名整装公司靓家居突然宣布停业,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拥有近24年历史的老牌家装企业,靓家居的突然停业给供应商、消费者等各方带来了诸多困扰。
7月18日,一份落款为靓家居的《停业通知》曝光,通知称,因公司受房地产行业影响长期亏损,现已资不抵债,无力继续经营,故自即日起停止营业,并请各债权人进行债权核对、确认,公司将积极配合破产清算工作。
图源:澎湃新闻
对此,靓家居一位员工透露,“从18日当天开始所有门店就停止营业了,哪怕是还在盈利的门店,都统一关停。”
次日,据媒体消息,广州靓家居天河棠下分店大门紧锁,店内建材产品仍陈列其中。
图源:家庭E生微信公众号
同时,广州靓家居总部已经无人上班,玻璃门紧闭。
图源:家庭E生微信公众号
大楼物业人员表示,早些时候已有多拨供应商前来,有供应商直言“一点风声都没有,我上周还拿到钱了”,对停业感到猝不及防。
除了供应商之外,对于靓家居停业感到突然的,还有消费者。
停业当天,有消费者正处于装修房子的过程中,突然收到设计师的通知信息后倍感意外。
此外,员工们也毫无准备——靓家居微信视频号7月18日仍在直播,当天上午公司还正常工作,下午员工才陆续离去。
显然,这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了,让人始料未及,以至于各方都还来不及做出反应。
更令人震惊的是,据传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已于7月17日凌晨坠亡,其电话已处于“启用来电提醒功能”状态。
而后,多位维权者、员工及知情人证实,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已经坠亡,由于事发突然,曾育周的身后事仍在料理之中。
这一悲剧的发生,被认为是公司突然宣布停业的原因之一。
对于曾育周坠亡这一消息,警方回应受害者称,曾育周坠亡一案暂无信息发布,其死亡不影响后续合同纠纷、债务等处理,受害者可前往派出所登记信息或起诉维权。
目前,靓家居官网已无法打开,显示“该站点已被管理员停止运行”,小程序也无法访问。
图源:家庭E生微信公众号
在靓家居总部,已经挤满了前来维权的业主、供应商、服务商和施工方。
图源:家庭E生微信公众号
面对各方维权的情况,7月21日,靓家居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靓家居相关公司债权登记公告》,请客户、供应商、服务商、施工单位到对应公司联络点登记债权。
图源:靓家居整装微信公众号
至此,靓家居算是正式宣告了停业和债权登记,这场突然的停业和创始人坠亡,让靓家居的利益相关方全都猝不及防,后续靓家居将如何处理债务情况,让我们拭目以待。
靓家居发展受阻,曾育周无力回天
说到靓家居的发展轨迹,可以算是曾育周充满奋斗与变革的创业史。
曾育周
1996年,年仅24岁的曾育周怀揣5000元,在广州从一家小小的陶瓷店起步,开启了创业之路。
凭借过人的商业嗅觉和执行力,短短两年内,曾育周就将门店扩展到了近10家,在建材行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人脉。
1998年,曾育周抓住机遇,拿下东鹏瓷砖代理权,成功赚取人生“第一桶金”,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他敏锐洞察到传统建材市场价格不透明、体验差的痛点,果断创立“靓家居”建材超市,立志打造一站式建材购物平台,为消费者带来便捷与透明的服务体验。
不得不说,这一举措体现了曾育周对当时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
为了打破新兴品牌的知名度困境,2003年,靓家居创新推出“小区营销”策略,主动走进社区触达潜在客户,打破了“等客上门”的传统模式,迅速打开市场。
2005年,面对百安居等内外资建材超市的强势竞争,靓家居选择“迎头定位”,不仅将总部设在百安居华南总部附近,更以“贵一赔五”的价格承诺正面交锋,在激烈竞争中稳稳立足,彰显了曾育周敢打敢拼的魄力。
而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时,建材行业陷入寒冬,靓家居却逆势创新,在广州南岸店推出国内首个按平米计价的整装全包套餐,正式开启整装时代。
此后12年,曾育周带领团队持续打磨整装服务,从1.0阶段的全包装修、拎包入住,升级到2.0的整装+家服务,再到融入智能与万物互联的3.0阶段,不断调整服务方案。
同时,随着时代发展,靓家居积极拥抱变化:2014年全面进驻购物中心,探索“O2O + 小区”模式;2015年与天猫、苏宁易购合作,转型为O2O整体家居服务平台;2016年提出 “家服务新业态”,构建线上“家服务网”与线下“智慧门店”“家服务中心”;2019年推进信息化转型,推出靓系整装云 2.0系统,为全国扩张提供技术支撑。
这些举措让靓家居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门店达100家,2022年底增至160间,累计服务超55万户家庭。
然而,好景不长,受疫情及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持续冲击,靓家居资金链承压,最终于2025年7月18日宣告停业,为其24年的发展历程画上句号。而曾育周也被曝坠亡,留下一地烂摊子,让人无比唏嘘。
重压下的坠落后,谁来善后?
商业浪潮中,与曾育周一样被曝在重压下走向绝境的事件并非孤例。
2025年4月,纺织业大佬毕光钧在行业寒冬中折戟。
毕光钧
由于传统纺织业受原材料波动、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冲击,毕光钧的企业渐失优势。
尽管四处筹钱、尝试转型,却难挽颓势,最终在资金链断裂后,毕光钧选择了轻生,留下烂摊子,牵连上下游供应商与员工。
同年5月,电梯行业的刘文超也因企业困局走向绝路。
刘文超
随着行业饱和后的竞争白热化,刘文超的公司因技术滞后、订单锐减陷入困境,叠加内部管理问题,债务堆积如山。
面对无力回天的局面,他以极端方式结束了生命,企业瘫痪,依赖其生存的中小合作方也遭重创。
6月,百亿上市公司董事沈康明的陨落更显唏嘘。
沈康明
公司曾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却因行业恶化、战略失误导致业绩滑坡。
在股东期待与资金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沈康明的挽救措施接连失效,最终不堪重负离世,公司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些曾叱咤行业的企业家,都曾怀揣理想搏击商海。但当行业危机、经营困局、多方责任如巨石压顶,他们在挣扎中耗尽希望。
他们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令相关利益各方损失惨重,因此,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业情况不断变化的同时,企业应当更注重调整和经营,稳健经营与风险防控,始终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基。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希望各类企业都可以健康稳续经营,以促进行业不断蓬勃发展,不再留下一地烂摊子,让人惊愕的同时也难以善后。
作者 | 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