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KUYAOLAN
编者按
在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与区域国家的合作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广阔前景,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信心与动力。从深化与东盟高标准互联互通,到与中亚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再到RCEP框架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正以开放姿态推进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与区域国家的合作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重要示范,彰显了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共赢发展的坚定决心。
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领域影响力增强
阅读提示: 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中非经贸指数报告(2025)》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非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实现显著增长,从不足400亿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超2800亿美元,在18年间增长了6倍。《尽管摩擦不断增长,中国投资反弹—中国对欧洲外国直接投资:2024年更新》研究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对欧盟和英国的直接投资较上一年增长47%,达到100亿欧元,这是多年来的首次反弹,且预计2025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有望延续增长态势。2025年版《世界能源投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将达3.3万亿美元,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的地位,其能源投资总额已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相当。
南京邮电大学等机构:中非商品贸易额在18年间增长了6倍
近日,在中非经贸合作项目落地方案推介活动上,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发布的《中非经贸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非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从2005年的不到400亿美元跃升到2023年的超2800亿美元,增长6倍;中非服务进出口贸易额从2005年的73.9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418.66亿美元。
《报告》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指数体系,包含综合发展指数、平衡发展指数、行业指数和区域指数四大模块,全面覆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领域。
数据显示,中非经贸综合发展指数从2005年的11.723提升到2021年的69.118;中非经贸平衡发展指数从2009年的35.379提升到2021年的54.978。
《报告》剖析了重点领域的发展特征与竞争力。中非农产品贸易额2005年至2023年增长迅速,食品、饮料、酒、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出口占比最高、增长最快;植物产品进口所占比重最高、增长最快。制造业贸易规模持续上升,机械设备制造业、贱金属及其制品和纺织服装制造业出口贸易额排在前三位;原材料加工业、珠宝与贵金属加工业和贱金属及其制品进口贸易额排在前三位。数字服务贸易呈上升趋势,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主导进出口。
从区域指数来看,在增长幅度方面,南非增幅最大,东非次之,北非增幅最小;在波动性方面,东非波动性最大,南非次之,西部和中部的波动性较低。从整体上看,北非绝对水平较高,属于中非经贸发展的优势地区,南非增速较快,增长潜力大。西非和中非经贸发展相对比较均衡。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等机构:2025年中国在欧投资有望进一步增长
近日,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和美国智库荣鼎咨询联合发布的《尽管摩擦不断增长,中国投资反弹—中国对欧洲外国直接投资:2024年更新》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对欧盟和英国的直接投资比上一年增长47%,达到100亿欧元。这是多年以来的首次反弹。
报告指出,这种反弹是全球范围内中国投资复苏的一部分,也体现出中国在对高收入经济体的投资中,欧洲仍然是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吸引了中国在高收入经济体所有FDI的53.2%。
报告认为,复苏的动力来自大额绿地投资和更强劲的并购活动。连续3年来,中国对欧洲国家的绿地投资都在增长,2024年同比增长21%,达到创纪录的59亿欧元,占中国对欧投资的59%。与此同时,并购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整体投资水平,这类投资的数额同比增长114%,达到41亿欧元。
同时,报告发现,德国、法国和英国曾是中国在欧洲直接投资最重要的目的地,但如今“三巨头”在中企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已经下降,总份额已从2019年至2023年期间52%的峰值降至20%。报告称,高成本、严格监管和投资转向中东欧是主要推动因素。
与之相对,匈牙利成为中企投资“新宠”,连续两年领先其他欧洲国家。2024年,中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中有31%流向了匈牙利,十大持续投资项目中有4项位于匈牙利,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的电动汽车和电池项目。
报告分析,中国对欧投资复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二是全球市场日益紧张以及随之而来的本地化压力;三是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清洁技术领域。
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在欧投资有可能进一步增长。
国际能源署:中国能源投资额已达美欧总和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2025年版《世界能源投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能源投资预计达到3.3万亿美元。中国巩固了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的地位,能源投资总额已达到美国和欧盟的总和。
《报告》认为,尽管全球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经济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但2025年全球能源投资将比2024年增长2%。
《报告》显示,今年,清洁能源技术吸引的投资将是化石燃料的两倍,约2.2万亿美元将投向可再生和核能、储能、低碳燃料、能效提升和电气化等领域。其中,太阳能领域的投资将达到4500亿美元,是最大的单项投资。
《报告》提到,过去10年,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支出中的份额已从1/4上升至近1/3,这得益于其对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一系列技术的战略投资。美国在可再生能源和低排放燃料上的支出在过去10年中几乎翻了一番,但随着支持性政策的缩减,目前,美国在这一项目的支出上增长乏力。
巴西、印度等国家在清洁能源投资上的增长也较为突出。《报告》称,强有力且持续的政策支持使这些国家能够充分利用低成本的太阳能,同时进行大量的风能和生物能源投资。东南亚在新兴技术方面的部署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正在清洁能源供应链中找到一席之地,其太阳能制造业规模仅次于中国。
最后,《报告》总结称,中国在减少对油气进口的依赖和在新技术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方面表现突出,其在对外能源投资和官方融资支持中,越来越多的份额流向了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制造业。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活力显著提升
阅读提示: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国—东盟超大市场互联互通展望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将进入高标准、高质量互联互通的新阶段,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智库报告认为,中国与中亚在亚欧大陆开创了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局面,探索形成了“中国—中亚精神”,共同为世界打造了区域合作的样板和典范。《共建高水平最大自由贸易区——2025RCEP发展报告》认为,共建高水平最大自贸区的重大任务,在于东盟、中日韩等主要经济体坚定推进自由贸易,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和更深层次的区域双多边经贸合作。
新华社研究院等机构:中国和东盟深化经贸合作共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
近日,由新华社研究院与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联合编写的《中国—东盟超大市场互联互通展望研究》报告在“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认为,中国与东盟在经贸领域的互联互通正呈现五大趋势: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立体化”;规则标准对接进一步“包容化”;新兴合作领域进一步“数智化”;货币金融合作进一步“便捷化”;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韧性化”。
报告建议,中国和东盟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化经贸务实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共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
一是双方要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打通中国—东盟物流“大动脉”,持续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升在经贸领域互联互通的效率和效益。
二是双方要加快全面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投资相关规则,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尽快落地生效,使之成为双方规则标准对接互认的“加速器”。
三是提升双方货币与金融合作水平,打造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安全阀”。
四是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双方加强产业企业协同,携手共探“新蓝海”。
五是合力打造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共同构建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经贸合作的“强纽带”。
报告认为,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将进入高标准、高质量互联互通的新阶段,双方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绿色科技等新兴和前沿领域的合作,也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与中亚国家推进区域命运共同体稳步前行
近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面向全球发布《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智库报告,对新时代中国—中亚合作的重要成就和机遇挑战进行全面梳理,对未来前景展开前瞻分析。
报告认为,中国与中亚成为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在亚欧大陆开创了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局面,探索形成了“中国—中亚精神”,共同为世界打造了区域合作的样板和典范。
报告指出,新时代以来,中国—中亚合作在经贸往来、基础设施、能源合作、新兴领域、发展能力建设、文明互学互鉴、维护和平安宁等七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其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明对话不断深化。报告指出,双方在医疗、旅游、文化交流等领域增强合作,中亚国家旅游年、文化年、艺术节在中国广受欢迎,《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中国影视作品走红中亚,为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人文动力。如今,中亚是中国入境旅游增长最快和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中国也是中亚地区的主要客源国。
报告指出,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中国—中亚合作带来重大机遇,双方正加快丰富多元的新领域合作,不仅增进地区福祉,也将为亚欧大陆繁荣注入新动能。同时,中国—中亚合作也面临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地缘风险和非传统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挑战。
报告呼吁,中国—中亚合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为引领,坚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致力于筑牢区域命运共同体、共创区域繁荣新篇章、共建安危与共新屏障、共谱民心相通新乐章。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机构:RCEP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协同发展将打造区域自由贸易合作典范
近日,在“共建高水平最大自由贸易区——2025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共建高水平最大自由贸易区——2025RCEP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在全球经贸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RCEP生效实施3年多来,在贸易、投资、产业链、价值链融合等多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2024年,RCEP区域内贸易流量总额达到5.7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5%。
《报告》认为,共建高水平最大自贸区的重大任务,在于东盟、中日韩等主要经济体坚定推进自由贸易,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和更深层次的区域双多边经贸合作,为高水平的RCEP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指出,实现RCEP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协同发展,将打造区域自由贸易的合作典范。202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规模达9823亿美元,较2021年RCEP生效前增长约13%。
基于此,《报告》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推动中国—东盟产供链一体化升级;二是拓展双方新兴产业合作;三是构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网络;四是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加强金融领域互联互通。
《报告》表示,推进RCEP区域自由贸易进程,将有利于凸显“东盟中心”。在RCEP的推动下,至2030年,东盟的产业升级每年有望创造4000亿—6000亿美元的制造业产出、140亿—220亿美元的制造业FDI以及9万—14万个就业岗位,助力其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此外,中日韩自由贸易进程的新突破,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自由贸易、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等,将成为打造区域合作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晓红据公开资料整理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