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正式启动对等关税政策,对绝大多数进口商品加征10%至49%的额外关税。面对资本市场因高额关税而引发的剧烈震荡,政府迅速将税率下调至10%。三个月后,这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通胀是否飙升?关税收入是否显著增加?让我们深入分析。
首先,让我们审视这三个月的关税收入。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份的关税及特定消费税收入达174.3亿美元,同比暴增130%;5月份更是突破24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70%,创下历史新高;截至6月26日,6月份的收入已达到272.6亿美元,预计月底将超过280亿美元。这意味着,对等关税政策连续三个月刷新关税收入的历史纪录。
表面看来,特朗普政府的策略似乎奏效了。20%甚至更高的关税率可能导致贸易萎缩,税基减少,最终得不偿失。而10%的税率则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同时,维持了美国市场的商品供应,从而大幅增加了关税收入。
与此同时,通胀却并未如预期般大幅上升。3月以来,美国核心CPI同比增幅持续稳定在2.8%左右;5月整体CPI虽略有上涨,但同比涨幅仅为2.4%;6月预计变化不大。细分数据显示,5月主要商品同比涨幅仅为0.3%,部分商品价格甚至下降,例如电视机下降9.8%,智能手机下降14.3%,即使是加征25%关税的汽车,价格涨幅也仅为0.4%。
关税收入大幅增加,物价却相对稳定,这似乎印证了特朗普的“经济天才”之说。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首先,美国销售商大量“抢进口”。早在关税政策实施之前,美国进口商便积极囤积低关税商品,这些库存商品在近几个月陆续出售,掩盖了关税上涨对价格的影响。一旦这些库存售罄,消费者将面临高关税成本的新商品。
其次,价格传导存在滞后效应。商品供应链冗长,成本上涨从生产端传导至零售端需要时间。关税的影响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完全体现,7月份或许将成为关键时刻。
第三,美国进口商承担了部分关税成本。关税的成本最终由出口商、进口商或消费者承担。目前来看,出口商不愿降价,消费者价格未涨,这暗示着美国进口商牺牲利润消化了部分关税成本。
然而,这种局面难以长期维持。美国进口商不可能无限期地承担关税成本,特别是如果未来政府进一步提高关税,最终这些成本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事实上,美联储等主流机构已表达了对未来通胀的担忧,鲍威尔主席坚持不降息,正是为了避免通胀回升。标普预测,未来几个月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税率将达到15%,远高于2024年同期水平,预计2025年底核心CPI将上涨至3%至3.5%。 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即将面临更高的物价,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和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即将进入高潮。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