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盘后,中国内地最大的芯片代工巨头中芯国际正式发布了其三季度的财务报告。这家公司在近期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堪称惊艳,A股的市值已经昂首迈过了8000亿元人民币的大关。
鉴于当前A股市场牛气冲天的态势,中芯国际市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似乎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其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时,却发现其表现并不像股价和市值那般光彩夺目。
根据财报披露,中芯国际在2024年1至9月期间,实现营业收入418.8亿元,同比实现了26.5%的稳健增长,还算不错;在净利润方面,报告期内的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仅为27.1亿元,却同比下滑了26.4%。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无疑透露出中芯国际在今年面临的严峻挑战。或许是由于低利润率的中低端产品收入占比有所增加,又或者是为了抢占市场而采取了降价促销的策略。
与此同时,全球芯片代工领域的领头羊台积电,也在此前发布了其三季度的财务数据。其表现之强劲只能用“炸裂”二字来形容。在2024年7至9月,台积电的营业收入换算成人民币高达4491亿元,同比上涨了31.8%;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70亿元,上涨幅度也达到了33.15%。
与中芯国际的增收不增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积电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实现了同步上涨,展现出其强大的盈利能力。
市值方面,中芯国际截至11月7日A股收盘时的市值为8125亿元,而台积电在美股上市,市值已经达到了1.04万亿美元,按照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为7.4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中国企业,面对如此惊人的市值,网上不乏有声音认为台积电的股价和市值存在虚高的成分。然而,当我们深入对比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数据后却发现这一观点可能并不成立。
以2024年前三季度的经营状况为例,中芯国际的净利润仅为台积电的1.5%,但其A股市值却占到了台积电市值的11%。如果说台积电的市值存在虚高,那么中芯国际的市值则更加显得“虚不可测”。如果我们按照中芯国际的市盈率对台积电进行估值,其市值将高达5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是当下真实市值的7倍之多。
当然,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不能仅仅依靠净利润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比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在市值与盈利能力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在技术实力、市场占有率以及客户群体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台积电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芯片代工领域独领风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深厚的技术护城河。作为全球极少数能大规模量产3纳米芯片的代工商,台积电在尖端制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无人能敌。今年第三季度,其收入中有20%来自3纳米制程工艺,5纳米和7纳米的营收占比也分别高达32%和17%。
这意味着,台积电7纳米以内的尖端制程收入占到了其全部收入的近七成。
与之相比,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技术上的进展仍然相对缓慢。虽然其也在不断努力提升技术实力,但与台积电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技术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市场占有率、客户群体以及盈利能力上的显著差异。
台积电凭借其在尖端制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功吸引了苹果、英伟达、高通等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青睐。这些公司都是各自行业里的佼佼者,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他们愿意为台积电提供的尖端制程技术支付高昂的溢价,从而确保了台积电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和盈利能力。
中芯国际虽然也在努力拓展高端市场,但受限于技术实力和市场规模等因素,其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仍然相对缓慢,导致了中芯国际在盈利能力上与台积电的巨大差距。
面对这种现状,中芯国际想要改变命运、让股价和市值名副其实并缩小与“芯片代工一哥”台积电的距离,唯有继续在研发上下功夫。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顶尖人才和技术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需要积极拓展市场、优化客户群体结构以及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中芯国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的崛起。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芯国际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中芯国际能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创新和进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总之,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作为芯片代工领域的双雄,在市值、盈利能力以及技术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进取,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