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商埠、商贾云集,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一桩桩“侨”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近日,记者在汕头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市彬园警史馆馆长朱奕毅处看到了他珍藏的三枚“侨社”实寄封,分别是汕头华侨大厦的挂号实寄封、北京华侨大厦公函实寄封和深圳华侨大厦公函实寄封。朱奕毅不仅把三枚实寄封作为系列进行收藏,还多渠道搜索其背后的“侨社”史。
据朱奕毅介绍,侨社,全称是“华侨服务旅行社”,或称“华侨服务社”,各地的华侨大厦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不仅是为华侨提供住宿和服务的场所,更是华侨与祖国联系的重要纽带,见证了华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贡献。同时,这些大厦也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他告诉记者,近代以来,广东及周边闽南、广西东部过番出海的人较多,大一点的城市都设有侨社。在海外华侨多的地方率先设立,然后国内重要口岸也设立相应的侨社,如厦门、泉州、深圳等地。1949年11月,厦门在原有侨社基础上成立了国营的华侨服务社,此后广东省、福建省和许多中心城市相继成立华侨服务社,并于1957年统一更名为华侨旅行服务社,成为中国旅行社的前身。
汕头华侨大厦
印证华侨回汕盛况
汕头华侨大厦挂号实寄封
这是一枚1984年由汕头寄往香港的挂号信函,该件贴有shantou3第0348挂号签条,正贴T93《月季花》(6-2)《浦江朝霞》面值 8分和T97《引滦入津》(3-3)《凿洞引滦》面值20分邮票各一枚,合计邮资28分,销1984年12月11日广东汕头寄出邮戳。该件正面所盖的紫色TTM2小圆形戳记,是香港邮差的戳号。
这枚实寄封的特色在于,这是汕头华侨大厦的公函信封,封面左下角是汕头华侨大厦的美术图案,右下角印有“华侨大厦(THE OVERSEAS CHINESE BUILDING)中国汕头”的字样。应该说汕头华侨大厦的公函信封并不稀罕,但挂号实寄的却难得一见。这枚实寄封是1984年,即在华侨大厦落成营业的第二年寄出的,保存完好,见证了汕头与香港的交流往事,具有不俗的史料价值。
汕头华侨大厦1978年由国家拨款和贷款兴建,于1983年开业,2003年重新装修,楼高11层,共有客房300间套。由于其卓越的服务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汕头华侨大厦成为了中国中旅集团饭店理事会的会员单位,当年还荣获汕头市“十佳”星级饭店的称号。
华侨大厦落成开业时,当年众多的华侨回汕投资办实业,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大厦时常客满。回汕的华侨通过实地参观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名胜风景古迹等,了解汕头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敦睦乡谊,联络乡情,促进交流。
华侨大厦在汕头市的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001年10月11日至20日,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和跳水两个项目的比赛在汕头赛区举行。汕头市中旅社华侨大厦作为接待单位,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接待准备工作,接待了全国各地运动健儿约500人。为做好本次接待工作,他们筹集资金500多万元改造和改善环境。
2019年国庆期间,经过一年全面装修后的汕头华侨大厦再度开业。
北京华侨大厦
曾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北京华侨大厦公函实寄封
这是一枚1985年由北京寄往天津的平邮,该件正贴J118《第二届工人运动会》(2-1)《奋进》面值8分邮票一枚,销北京405所2号寄出邮戳,寄出日期是1985年12月3日。该件封背另销有日期为1985年12月4日的天津36支1号落地邮戳。
这枚实寄封最大的特色在于,这是北京华侨大厦的公函信封,正面印有大厦的美术图案,“华侨大廈”四个红色大字是陈毅元帅的手书。值得一提的是,“大廈”的“廈”是繁体写法。其封背印有“北京王府井大街2号 电话:55.8851 电报挂号:5588”的介绍文字。
北京华侨大厦位于王府井大街东侧,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倡议下于1959年建成,建筑面积13343平方米。华侨大厦建成后迎来的第一批客人,是全国各地来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的侨胞。建成后的北京华侨大厦曾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1988年,旧华侨大厦被拆除重建,新建成的华侨大厦,由芬兰波利玛卡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与中国铁道总公司联合重建。1992年重新开业,2003年又重新装修,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
这枚实寄封和保存完好的信笺,其可贵之处在于展示了1988年被拆除重建前的北京华侨大厦原貌,留存了时代记忆。
深圳华侨大厦
入境必停的“华侨之家”
深圳华侨大厦公函实寄封
这是一枚1984年由广东深圳寄往厦门鼓浪屿的信函,该件正贴普21面值8分邮票一枚,销1984年3月8日广东深圳丙16寄出邮戳,封背另销有1984年3月12日福建厦门2(支)6号落地邮戳。
这枚上世纪80年代的实寄封,其特色在于寄出的信函采用深圳华侨大厦的公函信封及信笺,该大厦的建成以及侨社的发展情况见证了华侨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当年,侨社既是接待侨胞的主要机构,同时配套的汽车站也成为侨乡之间的交通枢纽。罗湖口岸是海外侨胞入境第一口岸,位于罗湖口岸旁的深圳侨社,自然也在各地侨社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著名。
深圳侨社1950年成立,当时以接待华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等为主。由于绝大多数华侨都是通过罗湖口岸进入内地,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因此深圳侨社成为侨胞过境后几乎必停的落脚点,深圳侨社便有了“华侨之家”的美称。侨社成立后,还成立了专门的华侨汽车队。
1962年2月9日,深圳华侨大厦开业,这座在罗湖火车站西广场旁矗立起的4层楼高的建筑,成为当时深圳(宝安)最高的建筑物。侨社在服务接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客运。华侨汽车队便是侨社客运站的前身。
1979年,在老的华侨大厦旁盖起了一栋高15米、共5层的新华侨大厦,装修后作为酒店使用,这是当年深圳最高最豪华的建筑,老楼依然使用“侨社客运站”的名称。这枚实寄封,展示的建筑物就是1979年投入使用的新华侨大厦。
随着回乡人群的剧增,深圳侨社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当时为了方便侨民、旅客返乡出行,侨社与省内珠海、中山、汕头和潮州、福建厦门和泉州等地侨社合作开通了往返旅游班线,逐渐演化成珠三角城市客运线,成为侨社客运站的雏形。1991年11月,“侨社客运代办站”成立,正式纳入客运行业管理的轨道。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侨社的旅行社与客运功能的分离,也让侨社开始市场化转型,从一个外事接待单位向企业转变,从单一的接待型服务向全面的旅行社业务发展转变。1995年,侨社改组成为深圳市口岸中国旅行社,成为深圳市国资委下属企业。至此,侨社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完全转型为一个现代旅行社。
侨社汽车客运站于2022年3月31日正式结业,该站的使命就此结束,其往昔的辉煌留给亲历者无限的回味。
来源| 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