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统一六国开始,中原便成了是非之地。这一片土地资源丰富,但分配极不均衡。在中原这个命运多舛的地方,霸主注定只能有一个,然而人的野心却是无穷无尽的。从秦朝灭亡开始,中原地区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起义潮流。每个人都怀揣建功立业、成就辉煌的愿望。在东汉末年,也出现了这样一个时期,群雄并起,争夺中原的霸权。
最终天下分为三分,但三国鼎立的局势并未维持太久,蜀国便成为魏的手下。那么,如果邓艾没有偷渡阴平,如果刘禅决定死守成都而不投降,蜀国是否能够扭转败局呢?
众所周知,在三国鼎立的时期,蜀国是实力最为薄弱的一个。然而,刘备能够从一个卖草鞋的小商人,建立起一个国家,实属不易。
他一生都为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中兴汉室。然而,当他在白帝城病故时,这个夙愿也未能实现。诸葛亮决定继承刘备的遗志,努力前行。然而,即便诸葛亮鞠躬尽瘁,带着刘备的意志前行,他最终也未能逆天改命,在北伐中英年早逝。诸葛亮的去世让整个蜀国陷入了混乱,五虎将等重要将领早已不在世间。
此时,刘禅能够依靠的只有姜维和魏延等一些将领。然而,由于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巨大消耗,蜀国已经岌岌可危。在这种人手不足、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刘禅被动地任由蜀国走向灭亡。司马懿看准刘禅无法扭转乾坤,决定给予致命一击。
计划是让邓艾和诸葛咎牵制住姜维,然后让钟会直扑汉中。汉中一旦被攻陷,蜀国的覆灭将是指日可待。曹丕授意司马懿全权处理此事,次日,魏军展开了赶往汉中的行军。刘禅面对司马懿的猛烈进攻,做好了汉中坚守的准备,试图阻挡魏军。然而,面对魏军的强大势头,刘禅未能守住汉中。为防止魏军南下,刘禅命令姜维守住剑阁,为守卫成都做准备。
然而,司马懿对刘禅的软弱毫不留情,决定致命一击。他计划让邓艾率领精兵两万,绕过阴平地区的小路,直扑成都城。成都城即将陷落,刘禅在多位大臣的劝阻下,只得放弃最后的抵抗。他打开城门向邓艾投降,从此蜀国灭亡。刘禅的力不从心,蜀国的崩溃成为历史的一页,也让他成为历史的罪人。
有人或许会质疑,刘禅为何不奋起反抗,为何不与邓艾周旋一番,等待姜维的回援,蜀国或许能够翻盘。然而,当时的刘禅并非软弱无能之辈,事情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首先,刘禅实力有限。在汉中兵败后,刘禅几乎将所有的兵力都交给了姜维,让他在各个道路上布防,以防魏军南下。
而最关键的剑阁,是汉中来蜀中的必经之路,只要守住了这里,蜀国就能保持安定。然而,完成布防后,刘禅身边的兵力只剩下不到五千人。这些人主要是一些守卫军,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再者,成都这座城池,要想攻破并非易事。
邓艾若想灭掉蜀国,必须攻城才行。作为蜀国皇城,成都早已重新加固,若没有足够的兵力和攻城武器,魏军难以轻松攻克。但是为何刘禅不坚持抵抗,为何不与邓艾周旋,成都城易守难攻,姜维还有可能回援,刘禅为何却放弃了呢?
刘禅深知自身的无力。在审时度势后,他意识到姜维或许也难以为力。
剑阁虽是险关,但也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司马懿精心设计的偷渡计划令姜维难以回援。剑阁四面被曹军团团包围,使得刘禅感到寸步难行。要是刘禅决定与邓艾硬碰硬,想要做最后的抵抗,姜维也派别人去解救,恐怕姜维将会陷入绝境。邓艾领着两万精兵深入剑阁,早已有所准备。
这个偷袭计划早在司马懿的谋划下,姜维难以有力回击。剑阁虽为天险,却成为姜维的孤军,剑阁一旦陷落,蜀国灭亡势在必行。刘禅选择放弃最后一搏,开城投降,可谓是无奈之举。
刘禅并非无谋之君,但在诸葛亮去世后,朝堂之上的事务他难以处理。刘备在南方立国,手下大多是当地人,且刘备、诸葛亮等人镇压之下,人心无法有异心。
然而,刘禅的软弱和无能让朝中重臣对他产生了怀疑。面对这种危机,刘禅身边的人纷纷投降,甚至有人想要卖主求荣,将刘禅绑起来献给魏国。在这种情况下,刘禅是否奋起反抗,是否坚守到底,都成为了无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