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苗晔
翻译 | 其力格日
1978年我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这是减少我国北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采取的关键落子。40多年来,三北人民披星戴月,让三北大地由黄到绿,由绿生金,这一切凝结着一代代治沙人长期与漫漫黄沙较量的智慧与付出。
库布齐沙漠绿洲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三北大地“绿色挺拔”的背后,是治沙人坚实的精神支撑。从中汲取奋进之力,以勇担使命的初心、不畏艰辛的决心、久久为功的耐心,持之以恒地开拓新的业绩,将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治沙愚公”沙木腾
弘扬“三北精神”,汲取勇担使命的魄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坚定信念,勇挑历史使命,响应时代号召,站出来、冲上去,在荒芜中播撒绿色,于沙海里种下希望。翻开内蒙古防沙治沙历史,在驰而不息的实践过程中,沙漠建“绿洲”、“绿进沙退”的故事感人至深。上世纪50年代,鄂托克旗苏米图公社哈达图大队蒙古族牧民沙木腾老人把家搬进了毛乌素沙漠,经过20年的反复实践,才逐步摸准沙漠的“脾气”。他在自己家周围的大小沙丘上,栽培起用材林和经济林四万多株,使三千多亩光秃秃的明沙披上了绿装,六千多亩流沙得到了控制。沙木腾老人毅然将自己十多年辛勤培育的林木全部贡献给集体,被广大农牧民誉为“沙漠老人”“治沙愚公”。
苏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中
上世纪60年代,牧区大寨带头人宝日勒岱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在条件严酷的毛乌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经过不懈努力,10万亩流动沙丘被封固;苏和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人工种植梭梭树9万多株,在额济纳旗茫茫戈壁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一个个平凡英雄扎根荒漠,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用知重负重,勇担使命的实际行动,诠释生生不息的成荫延续。
20世纪60年代,毛乌素沙漠深处的乌审召治理沙漠建设草原,为全区树立了榜样。
弘扬“三北精神”,汲取不畏艰辛的毅力。“不畏苦寒,自得其芳”。三北人民与燥风狂沙抗争,亿万株绿树与黄沙较量,数千万亩沙地变为良田、果园和牧场,这样的景观,时间不语,却把答案写在大地上。上世纪80年代,和林县的老县长云福祥,为了治理和林县的荒漠秃岭,带领一群青年,在明沙窝子里的荒山上开辟出138000多亩林、树、草结合的沙漠绿洲,十几年来他和专业队的年轻人们干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以树相伴,以沙为敌,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在这片不毛之地,栽种出一条东西长20多公里的绿色林草带,昔日飞沙走石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水美鱼肥、林茂粮丰的北国江南;1985年的春天,殷玉珍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沙漠里喊出“宁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豪言壮语。30多年里,殷玉珍以每年种2万多棵树的速度,让7万亩黄沙变成了绿洲。三北人民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启示着人们,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平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吃苦耐劳”的韧劲和“一往无前”的干劲,更需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
殷玉珍带领全家治沙,30多年过去,她已让黄沙变绿洲。
弘扬三北精神,汲取久久为功的定力。“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三北防护林工程期限为73年,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用他们的锲而不舍,铸就了“三北精神”,谱写了绿色壮歌。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喇嘛湾西岸前房子村,有位叫王俊生的老人,他从11岁开始随父母栽树治沙至今,坚持了整整56年,在库布齐沙漠的东缘,沿黄河岸边种植出一条面积达十多平方公里的防风林带;被誉为中国第一治沙人的王文彪硬生生地把“死亡之海”库布齐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他白了头发,也绿了沙漠,2017年“库布其模式”被写入联合国宣言,王文彪也获得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在这漫长的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程推进过程中,有无数个人,也有无数棵树,在三北人眼里,树就是精神的象征,树在、人在、精神就在。
可敬可爱的治沙人。
绿色,是昨日的答卷,也是对明日的期许。而“三北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一茬接着一茬干,继续书写内蒙古的绿色奇迹。
绿树成荫
荒漠中心黑城遗址
茂密的森林
统筹 白音宝力高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