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国大师列传之傅斯年》
随手理一理抗战时期几位民国学人轶事
民国大师列传 傅斯年
1937年抗战爆发后的北平学界
因各种原因无法南迁的留平教授及学人众多
其中北大清华认可且有据可查者即达20人(附图)
更有未登名录和迁延观望者不知几何
历史紧要关头每个人的不同选择
既是试金石,亦是分水岭
留平教授20人名单
坚守民族大义者如辅仁大学陈垣
捉笔为刀以书斋做战场
北大钱玄同亦改名“钱夏”闭门谢客
然而他的侄子钱稻孙却攀附汪逆卖身求荣
可惜浙江吴兴(今湖州)钱氏一门竟蒙此污点
周作人
钱稻孙不但自己委身敌伪
还以成功拉拢周作人而沾沾自喜
两人同受日本教育受日本文化熏染
推崇和热衷翻译日本作家作品
抗战前即相交甚深
钱稻孙出任伪北大秘书长和校长后
周出任伪北大图书馆馆长和文学院院长
后更接替华北汉奸三巨头之一汤尔和
成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
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
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
《华北新报》经理和报道协会理事
中日文化协会理事
……可谓集诸多“重要”头衔于一身
成为当时华北沦陷区两大著名的文化汉奸
周作人出庭受审
抗战胜利后,同是天涯“落水人”的钱稻孙和周作人
先后同以汉奸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0年
身处沦陷区的著名学人还有俞平伯
这位“新红学”的开拓者在建国后深受肯定
称为“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然而俞平伯在北大读书期间曾受教于周作人
被周称为两大得意弟子之一(另一为废名)
周出任伪职后对俞平伯多番笼络
若非朱自清去信多番劝解
想必俞平伯如今的评价将大不相同
晚年俞平伯
俞平伯与朱自清相交数十年
先后同受聘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和清华大学
同游南京同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更是为文坛留下一段知己相交的佳话
朱自清南迁后曾寄俞平伯三首七律《寄怀平伯北平》
最后一首劝慰之意甚为明显:
忽看烽燧漫天开,如鲫群贤南渡来。
亲老一身娱定省,庭空三径掩莓苔。
经年兀兀仍孤诣,举世茫茫有百哀。
引领朔风知劲草,何当执手话沉灰!
在得知俞平伯在周作人的杂志上频繁发表文章后
朱自清甚为担心,虽远隔千里仍多次去信劝阻
更直言“前函述兄为杂志作稿事,弟意仍以搁笔为佳。率直之言,千乞谅鉴。”
俞因此不再在有敌伪背景的任何杂志上发表文字
多年后俞平伯回忆朱自清时说:
“非见爱之深,相知之切,能如此乎”
1948年朱自清病逝,俞平伯泣挽一联如下:
三益愧君多,讲舍殷勤,独溯流尘悲往事;
卅年怜我久,家山寥落,谁捐微力慰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