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建成。承德避暑山庄建成后,很快成为清朝皇帝的行宫。多位清朝皇帝曾在此处理政务。成为除故宫之外的又一政治中心。那么,清朝皇帝为何选择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呢?
木兰围场与塞外宫殿
1644年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仍沿袭满族骑射、游牧生活的习俗,先后在盛京(沉阳)、吉林、黑龙江和北京郊区的南苑建立了狩猎场。
1661年,康熙继位。此后,康熙首先解决了鳌拜集团,稳定了内部势力。但不久之后,“三藩之乱”席卷南方多省,清廷统治爆发巨大危机。
康熙十六年(1677年),正是清朝平定三藩的关键时期。漠南蒙古再次起兵反抗清朝。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不得不将部分精力北移。在派兵武力镇压的同时,他还亲自巡视北方。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昭皇帝第二次北巡。当他北出长城喜峰口,经宽城到达华北平原和内蒙古山地草原时,发现这里水草丰沛,树木茂盛,动物繁茂。数量很多,所以要求人们“去测量地形,酌情设置围场”。很快,清政府划定了东西约150公里,南北100公里,总计14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狩猎场。这就是木兰围场。从此,康熙帝规定每年秋天,各王公贵族都要到木兰围场狩猎。
确实,水草丰美,风景宜人。
另外,康熙修建木兰围场是因为满族贵族入京定居后,不适应北京夏季炎热的气候。至于夏季,暑热难堪。”因此,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后,还打算在长城外修建宫殿,以避暑。
而且,每年庆帝来到木兰围场,都会亲自率领数以万计的皇亲国戚、大臣和八旗精英。所需的大量军事或生活物资,如果完全靠骆驼、马匹、车队运输,每年的花费将是巨大的。为了节省金钱和粮食,保证皇帝和王公大臣沿途休息,也为了找到纳凉的地方,清帝下旨在沿途修建宫殿。
通过今天的照片,足以想象当时满族贵族是如何大批前来狩猎的。
为此,清政府开始在风景优美、水资源丰富、适宜居住的地方修建宫殿。北猎道上的宫殿以古北口为界,分为关内、关外两段。关内宫殿有临沟、唐山、三家店、怀柔、乌鸡山、南石槽、密云、耀亭、石霞城、白龙潭、阳山、河槽、南天门等。
关外宫殿有巴克什营、两间房、长山谷、安子岭、王家营、花峪沟、蓝旗营、钓鱼台、洛斯坎、唐三营、卡拉合屯、热河、汤泉、二沟、中关、十八台、波罗河屯、张三营、吉勒哈兰图、阿木库兰图。共有宫殿33座。
从故宫到木兰围场沿途共设置了33座宫殿。根据其用途不同,大致可分为“茶宫”、“鉴宫”、“起居宫”三类。 “寝宫”是清朝皇帝及其随从夜间住宿的地方。规模很大,其中的热河行宫就是后来的承德避暑山庄。
最初,康熙皇帝北巡时,现在的承德避暑山庄并不是首选,而喀拉河屯宫是首选。卡拉合屯宫位于热河宫西南35英里处。是清朝在长城外修建的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家宫殿。位于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西北部,滦河与伊孙河交汇处的南北岸。
但由于“热河宫”周围森林茂盛,气候凉爽,适合避暑,而且靠近河流。风景宜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已经远远超出卡拉赫宫了。因此,热河行宫逐渐取代了喀拉合屯行宫,成为清朝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因而被称为“避暑山庄”。
此外,清朝皇帝嘉庆、咸丰都曾病逝于此。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咸丰皇帝携王公大臣、妃嫔到避暑山庄避难。在烟波至霜宫西南亭批准了中俄、中英、中法的《北京条约》。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1年8月,咸丰帝病逝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在此与载沅、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易共同策划了影响中国历史的“辛酉政变”。承德避暑山庄在清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朝皇帝为何对原有33宫中的“热河宫”情有独钟?
首先,热河宫地理环境优美,气候凉爽,适合建设皇家园林。原“热河行宫”周围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景色秀丽:“自京师东北行,群峰盘绕,清溪流淌。到了热河,景色融为一体,变得秀美可人”。美丽的。
古时有西北多山川雄伟,东南多山蜿蜒曲折的说法。这片土地既坚固又美丽,是上天造化特殊的地方。 “也就是说,热河的自然风光和凉爽的气候,是康熙皇帝决定在这里修建颐和园的关键。
气候凉爽
其次,当地土地资源丰富。当时,热河宫周围地区原本是蒙古王公的牧场,交通不便。虽然地处荒野,却并没有荒坟、坟墓。水很清澈,空气很新鲜。因此,这个地方更适合建造皇家园林。
此外,热河地区不仅水草丰富,而且依山傍水,木材、石材源源不断,可以大大降低工程成本。康熙也盛赞此地:它拉近了距离与距离的距离,开辟了大自然的山峰。如果靠松树建造房屋,那么悬崖就会被磨光;引水至亭,榛烟出谷。这些都超出了人力所能及的范围。 “有芳殿相助,无需雕琢结丹,乐享春林怀抱。”也就是说,热河宫的建设不需要大惊小怪,按照原来的自然风光来完成即可。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且热河宫地理位置适中。自古以来就是北京通往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中国东北乃至沙俄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此地北距木兰围场约150公里,南距北京约250公里。追悼会和快报可以在早上和晚上到达,就像在首都一样。
康熙时期,出使蒙古、东北和沙俄的使节大多经过此线。热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作为京畿道的门户,可以控制关外的蒙古部落,并俯瞰关内广阔的内部,是清朝君主选择热河作为第二政治的关键中心。
另外,热河人口稀少,建园林方便。热河原名热河上营。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并不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康熙皇帝甚至说:“既然这里以前没有人居住,就把它辟为宫门,就不会对百姓的农田造成任何损害。”因此,清朝最初扩建热河宫时,并不是一次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只是对原有的沼泽、滩涂进行了深度疏浚,修筑了宫墙、宫门,建造了宫殿。建筑面积不是很大。
最后,修建热河宫还有拉拢蒙古王公的政治意图。清朝入关后,与关外的蒙古部落疏远了。即便如此,清朝统治者也知道蒙古是他们的大后方。没有蒙古的稳定,就没有满洲隆兴之地的稳定,他们也会为自己统治全国而担忧。
因此,清朝皇帝绝不敢在政治上忽视蒙古部落。然而,他长途跋涉前往首都朝圣却存在实际障碍。因此,清廷通过在气候凉爽、靠近蒙古部落的地方设置宫殿,可以有效拉拢蒙古王公,巩固满蒙政治关系。
蒙古贵族:游湖大概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一座避暑山庄,就是半部清朝浩瀚历史。”承德避暑山庄,从最初的颐和园,最终成为继紫禁城之后的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清朝历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