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全传》赵长安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录了吴运铎一生的事迹。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生于萍乡安源,幼年流落到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及顾问等职。是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
他心系兵工,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在淮南根据地时因陋就简,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在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同时他还受聘为多所院校的名誉教授。1990年5月2日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而去世。
>>内文选读:
吴运铎祖籍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李湾村(原汉阳县柏林乡)吴家岭。他听父亲说过:老家没有地,穷得连瓦也没有一片,只好借宋家祠堂后围墙,搭了一间芦席棚。吴运铎的祖辈是个地地道道的贫苦人家。
吴运铎的父亲吴树棠,读过几年私塾,上过学堂。因为家里穷,没有读下去,曾在汉口市硚口摆过小摊,做过苦工,生活难以维系。为躲避生活饥寒,吴树棠跟着湖北一批人背井离乡,去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半机械化采煤的现代煤矿——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他凭着私塾功底和老乡的帮助,在煤矿运输股谋了个职员,每天早出晚归,忙着上下班,为生计不遗余力地努力工作。
1930年,由于汉冶萍公司管理不善,把安源煤矿搞得百业凋敝,民生艰难。吴树棠一家在煤矿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逃回湖北老家。
母亲万洪邱,生于1886年,祖籍浙江绍兴。“她幼年上了几天私塾,识字不多,但记忆力强,几十年前的事,仍叙述如昨、出口成章。直到94岁病故前,做事和讲话都还条理清楚。”
万洪邱是一个温婉、贤惠、淳朴、宽厚的家庭妇女。她足不出户,成天围着锅台转,操持家务,没有闲着的工夫。她一辈子生育七个子女:大儿子吴运钧、二儿子吴运铨、三儿子吴运铎、女儿吴淑敏、老五吴运铮、老六吴运锟、最小的儿子吴运锷。吴运铎排行老三,父母都叫他“小三子”。据江西省九江发电厂原副厂长、早已退休的吴运铎弟弟吴运锷说,他父亲吴树棠给他们兄弟起的名字还有一个吉利的说道。什么说道?年代久远,他已记不得了。为此,笔者访问多人,也都未知其义。
于是,笔者便给吴运铎的外甥周宪同志写信询问,看他是否听母亲吴淑敏谈过此事。周宪回函说:“我不曾听母亲说过。从他们名字字面上看,都与金属有关,如‘铨’是指衡量轻重,‘锟’是指刀剑,‘锷’是指刀剑的刃,‘铎’是指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战事时用的大铃铛等,我个人猜想,可能是他们的父亲给他们兄弟起名时,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担当大任,做一个响当当、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这当然是晚辈对长辈做事的推断与评说,未必符合事实,也未必无懈可击。但是,笔者以为,周宪的诠释也不无合理性,是有一定根据的,总的意思不会错。
母亲性格开朗,乐善好施。她对每一个孩子要求很严,教育他们不做有损于他人的事,为人正直;立身处世,要学有一技之长。家里虽穷,但她还不时地拿东西接济更穷的人。她还经常告诫子女要多做善事,对人要诚恳。母亲深爱着七个子女,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天天企盼他们快快长大,光宗耀祖,挣脱贫困的锁链,一家人能过上有吃有穿、和和美美的团圆日子。
作者:
文:赵长安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