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虽然与随后的唐朝相比,隋朝在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处于弱势。然而,作为亲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混乱的王朝,隋朝不仅建立了军事强国的统一王朝,再次让汉文化成为其统治意识形态的核心,这是特别罕见的。
但这样一个王朝是通过一场企图篡位的政变建立的。更奇怪的是,面对杨坚这样篡权的亲戚,原来的北周贵族几乎集体造反,心甘情愿地投降了皇位。隋。
1、北周王室与杨坚风格的差异,使他们落入下等范畴
1、北周玄云帝极大消耗了北周王室的实力。
封建制度之所以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是因为它很容易造成宗族成员之间互相争斗、互相残杀的局面,不能适应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纵观秦以后的中国历史,几乎每一次封建主义的出现,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不过,虽然分封制度落后于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分封制度的主体————名宗族子弟也应该被消灭。相反,相比于一群非亲非故、深不可测的臣子,有血缘关系的宗室后裔与皇室有着天然的信任基础,有着得失的平等战线。
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扶持本宗的势力是稳定自身权力和地位的有效途径。正是曹魏忽视了这一点,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北周时期,北周皇帝玄云严厉打击宗族势力,逐渐陷入落寞的境地。作为北周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王,北周武帝宇文邕不仅使北周王朝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进入了盛世,而且还对太子宇文韫进行了非常多的教导。严厉地教导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让他们肆无忌惮。
不过,或许是因为宇文邕对自己太过严厉,又或许是因为宇文韫本身就有难以改掉的恶习,宇文韫继位后依然呈现出暴君的模样,沉迷于酗酒淫乱。大修宫殿、杀大臣等等,他什么都不放过,尤其是处决大臣,直接动摇了北周上层统治集团的稳定。
在当时北周的政治舞台上,北周宗族宇文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能力很强,为北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北周皇室也绝对忠诚。意识到自己身居高位后,他想的是如何退隐保命,而不是谋求篡位。
但这样的族臣,居然是被宇文云打算直接杀掉,没有任何愧疚。在中国古代,即使是战争,也要提倡向名家学习的做法,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却被凭空杀死了。这对于北周王室的实力和威望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
剩下的氏族成员大多被宇文郓驱逐出长安,担任地方官员,没有实权,最终导致北周氏族在朝堂上实力薄弱。北周景帝宇文衍继位时,宗族没有势力可以依靠,这就给了杨坚这个亲戚一个机会。
此外,宇文韫还杀掉了一些同样效忠北周的大臣。宇文邕时代,北周有不少大臣因积累战功而升上高位。虽然他们与北周王室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对北周王室的忠诚度却并不比普通人高。宗族地位低下,其代表人物有宇文孝伯、王贵、宇文神驹等。
这些人也没有任何进攻行为,就被宇文云残忍杀害,极大削弱了北周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宇文韫的一系列举动让北周王朝的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担心有一天会无缘无故地被杀,他们对宇文韫和北周皇室积累了深深的不满。最终让北周王室陷入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二、杨坚通过一系列手段赢得了北周朝臣的支持
后来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成为太子,杨坚的地位也因此不断上升,成为北周政治的核心人物。除了身份尊贵之外,杨戬本人从小就显得不凡。 《隋书》记载,杨戬出生时,“紫气满院”,似有帝王相貌。
在成长的过程中,杨戬的性格也显得极其成熟和稳重。 “刚进帝国学院的时候,虽然很亲密,却不敢亲密。”母亲生病时,杨坚日夜侍奉母亲三年。这在崇尚孝道的古代中国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虽然北周王室自宇文护之后就对杨坚有所戒心,但由于杨坚自身的谨慎以及其他大臣的保护,杨坚最终得以幸免,这也体现了杨坚在当时朝廷的统治地位。名声。为了保护自己,杨戬主动表露了自己想要出域镇守的愿望,这大大消除了宇文云对他的怀疑。
前面说过,宇文遽在位期间的放荡不道德行为,引起了北周朝臣的深深不满。正是在这个时候,杨坚逐渐获得了北周朝臣的支持和青睐。宇文韫死后,杨坚凭借太后父亲的身份掌握了朝政。 “法清简,行俭,天下欢”。这无疑让杨坚的名声再次大增,也为他篡位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杨坚不仅成为了北周事实上的皇帝,而且在声誉上也超越了原来的北周皇室。很多人相信,只有追随杨戬,才有未来,也只有杨戬,才有能力带领世界走向另一个方向。盛世。
因此,当杨坚篡位成功时,跟随宇文氏立功的关陇功臣几乎没有一个起来反抗。香州唯一的总管魏持炯,在纠缠了数十万人之后,也被魏孝宽击败,又是一位功勋老将的败仗,并没有花费杨坚太多的心思。
此后,杨坚通过拉拢其他鲜卑贵族,消灭北周氏族,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彻底消除了朝堂上反抗他的声音。可以说,与以宇文云为代表的北周王室相比,杨坚是当时北周朝臣心中更合适的皇帝,受到大家的拥护也是理所当然的。
二、北周的社会环境使英雄的背叛合理化
1、连年战争削弱了忠诚观念。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忠诚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国王的大力提拔和提拔下,忠诚度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俗话说,忠臣不事二主。然而,随着西晋的灭亡,南北朝的到来,整个中国突然陷入了混乱,一切原有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一方面,南北朝时期,割据政权层出不穷,又因相互攻击而灭亡。一个政权往往只能持续几十年甚至几年。朝代更迭如此之快,如果还要求人们不侍奉二主,这不仅大臣们做不到,而且还会造成国王没有足够大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忠诚的重要性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是典型的汉族文化,但南北朝时期并不是汉族占主导地位的。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成为各少数民族相互争斗的舞台。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汉族文化并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他们的言行仍然充满了少数民族风情,对儒家文化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虽然备受推崇,但儒家文化中的忠诚自然不会受到如此重视。
此外,魏晋南北朝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佛教,在当时广为传播,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到了北周,忠诚不再是判断一个大臣是否可用的重要标准,随时的背叛只是常态。
2、北周的政治结构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的。
但也正是在这种制度下,北周将领对皇室的依赖大大减少,他们的权力来源也不再只是皇帝。相反,只要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士兵,他们就永远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力量。
三、总结
总的来说,北周贵族之所以对杨坚篡位如此不靠谱,不仅是因为杨坚本身的才华,还因为当时的特殊环境。在南北朝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些贵族已经学会了如何顺势而为,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地位。忠诚的观念根本无法约束他们的行为。
因此,在杨坚与北周王室的斗争中,大多数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杨坚。而事实也正如他们所料。在杨健的领导下,中国成功进入了另一个盛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