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吸引众多观众。图为刻辞卜甲。图/视觉中国
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是“中国”一词目前最早的出处。图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镇馆之宝“何尊”特别展。图/视觉中国
“大刘记印”中的“记”字是小篆文字,印风是标准的西汉晚期风格,印钮也是典型的西汉晚期风格。图为在放大镜下的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刘记印”。图/视觉中国
湖南祁阳浯溪碑林是中国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碑林,现存摩崖石刻505方。楷、草、隶、篆诸体俱存的百丈摩崖石刻上,是唐代以来无数文人学士的题诗作赋,字迹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辨。近年来,祁阳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碑林沉浸式对外展示。图为游客在湖南祁阳浯溪碑林数字化体验展厅拍摄。中新社记者 唐小晴 摄
2012年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天回医简”因被证实为目前中国出土的唯一一部“扁鹊医书”而在学界享有盛名。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肖嶙透露,930支竹简在淤泥中埋藏了2000余年才得以面世,文保工作开展异常困难,历经10余年,“天回医简”的保护修复“曙光初现”,或于近两年便可完成,与公众见面。图为一支支完成修复后的“天回医简”,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张浪 摄
在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一处幽深峡谷中,高耸的峭壁之上,整齐地雕刻着一幅汉隶石刻作品,这就是被誉为“天下隶书第一”的《西狭颂》,石刻历经1800余年,至今“一字未损”。作品雕刻于凹陷的山体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使碑石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减少阳光照射,整方刻石未受到自然风蚀的严重破坏,所以“汉三颂”中惟有《西狭颂》面貌依旧。作品通篇由篆到隶,由隶到楷,上承秦代小篆,下启晋唐楷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汉隶的巅峰之作。高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