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鉴定方法详解 收藏必看!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比欧洲掌握制瓷技术早了1000多年。
在英文中,china这个词是瓷器的意思。当时的景德镇还不叫景德镇,叫做昌南。昌南音同china,这个词便这样传开了。以至于后来china(瓷器)就成了China(中国)的一张名片。
历史上,唐朝时制瓷技术逐步蜕变成熟,宋代达到鼎盛时期,闻名于世。且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不仅极大超越了前人的技术,后人仿制也难以匹敌。那么怎么鉴别宋代五大名窑呢?下面提起十二倍的精神请认阅读。
1、汝窑鉴定要点:雨过天晴云破处、蟹爪梨皮芝麻花;有蟹爪纹者为真。玛瑙釉、酥油光
宋朝瓷器享盛名,五窑汝官哥钧定,
五大名窑汝为魁,窑址宝丰清凉寺,
玛瑙入釉成珍瓷,六十七件存于世,
鱼鳞开片蟹爪纹,香灰胎薄同底厚,
不带纹饰胎多素,色呈天青釉色肥,
底款天支或单字,偶有“奉化”明确字。
汝瓷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汝窑面积约为 25 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已算很大。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汝窑的传世代表作有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碗等。
2、哥窑鉴定要点:折沿洗、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聚沫攒珠…金丝铁线、酥油光环绕…宝光笼罩之美
哥窑作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至今窑址尚未确定,目前存在三种观点,即分别认为哥窑在龙泉、杭州或景德镇。哥窑瓷器以炉、瓶、洗、盘、碗等仿古式样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开片中套小裂纹,即所谓“金丝铁线”。哥窑瓷器的釉属于无光釉,釉层极厚,有的地方厚到与胎的厚度相等的程度,使器物外观圆润饱满。胎体多为紫黑色、铁黑色或黄棕色,说明胎料中含有较多的铁质和其他金属杂质,因此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官窑相似。
3、官窑鉴定要点:紫口铁足、聚沫攒珠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即聚沫攒珠。宋代五大窑 瓷器鉴赏交流咨询下图片。
编辑
4、钧窑鉴定要点:蚯蚓走泥纹、微观气泡寥若晨星;龟背纹开片…
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构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蚯蚓走泥纹,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天然活动以加添裂纹,出窑后构成有规则的活动线条,十分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5、定窑鉴定要点:细密竹丝刷痕、泪痕;象牙白;犀利的刻花工艺。油润的宝光
一:看胎骨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不但如此,而且定窑的许多窑具也是白瓷胎,使用的原料与制瓷的原料一样。定窑窑址堆积白花花的一片,自胎窑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原材料上的使用过度,也是造成后来定窑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宋代制瓷追求仿玉,也就是烧造出来的瓷器得有玉质感,玉质感佳者为上品,尤其是宫廷用瓷,玉质感是标配。因此,当一件定窑瓷器拿在手上,无论是白定,黑定,首先要看有没有玉质感,真品定窑瓷,釉水莹润灵动,仿佛白玉。而仿品多因釉料和烧造温度难以掌控,而缺乏玉质感。常见仿品的特征为:釉色苍白,气韵呆板。即使个别有玉质感的仿品,看起来也会明显的色彩新,有火爆的感觉。
二:观察釉色
定窑釉色呈典型的象牙白,自从五代以后,定窑器施釉前已经不再施化妆土,因此釉水颜色白中微泛黄,有所谓“象牙白”之感,少量质地差的釉色也会白中闪灰黄,白定施釉较薄,呈半透明状,所以在最薄处能够看到胎体的颜色,在瓷器的折腰处也会看到因积釉而呈浅黄绿色,积釉处气泡大小不一,通透稀疏。仿品很难做出该种釉色效果。
三:“竹丝刷痕”
真定窑瓷器,一定要看到竹丝刷痕。在定窑瓷器制作工序中,有用竹丝刷子旋修半干胎体这道工艺,因此,胎面上都会留下竹丝刷痕,这可以通过釉面稀薄的地方看出来,是鉴定定窑瓷的关键所在。仿品基本没有这个痕迹,个别作假的刷痕,显得生硬拙劣。
四:“蜡泪痕”
定窑瓷器釉面常常见到“蜡泪痕”,这是由于施釉不均匀,在入烧时釉汁下流导致的。垂流釉的下部仿佛烛泪凸起呈球面,色泽浅水绿色。这种蜡泪痕只出现在定窑盘碗的外部,是否具有蜡泪痕是也是坚定定窑瓷器的一个基本要点。不过并非所有的定窑都有该痕迹。只是有泪痕比没有泪痕更容易确定。
五:刻花工艺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人物纹比较少见,仅见于少量的婴戏纹。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布局工整的图案。如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孔雀多与牡丹组合,走兽以龙纹居多,狮子纹较少见,游鱼多为成对的双鱼,人物纹非常少见。曲阳出土过印花狮子舞纹盘。
婴戏纹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宋代婴戏纹较为流行,各窑均有婴戏纹饰,而婴戏三果纹则为定窑独有。其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与三婴间隔排列,器上满饰缠枝,三婴姿态各异,双手拽树枝,分别骑、坐、立于枝上,赤身跣足,婴孩天真顽皮的姿态颇有神韵。
印花、刻花、画花中均有大量龙纹,似与为皇宫烧贡瓷有关。宋代诸窑中,饰龙纹最多的当属定窑。盘、碗、瓶等造型上,均有龙纹出现,其构图多呈圆弧状的盘绕姿态,瓶上龙纹则龙体弯曲,龙爪狂舞,凌空飞行,颇有腾云驾雾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