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的仕途角度,解读《曾国藩家书》第24辑:
曾国藩为何仕途如此迅速崛起?我们从他初入官场时的表现就能找到答案。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32岁的曾国藩只参加工作两年。他虽然在翰林院的检阅职位上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是他心里却是有事的。雄心勃勃的目标。
曾国藩在家信中说:
若夫身舒展,家中饥饱,世间荣辱得失,贵贱名声,君子无暇顾及这些。
它的意思是:
至于自己的得失,家庭的温馨,世俗的荣辱嘲讽,君子无暇去想这些。
对于一个刚刚踏入官场的人来说,曾国藩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些感悟是曾国藩从实践中得出的。此时,曾国藩在翰林院的工作并不理想。
第一,官场风气不正。
晚清时期,官场风气极其恶劣,无所事事的人很多。进入官场后,很多人要么无所事事,混日子,要么想方设法赚钱。
曾国藩虽然是翰林院七品评议员,地位低下,但他对工作非常负责。他从不迟到、早退,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也是造成差异的原因。
二是来自上级的压力。
在很多人看来,曾国藩在翰林院的工作其实并不十分理想。他的压力来自于上级对他的打压。
清朝官场腐败。进入官场后,很多人都会给上级送上丰厚的礼物。这既是对上级的尊重,也是希望得到上级的指导和支持。
按照清朝的官方规定,每位官员的年度政绩都需要由上级书写,然后送交吏部。民政部评估官员是否称职并有能力继续任职时,将根据上级的评价进行判断。
但曾国藩没有钱,工资也有限。他在京城主要靠向银行借高利贷生活,哪里有钱去讨好老板?
上级不理解曾国藩的痛苦,对他百般打压,使他在翰林院的生活十分艰难。
三是与同事的隔离。
同事们见曾国藩惹上级讨厌,纷纷远离他,孤立他。
在官场上,很多人都是看上级的面子行事。曾国藩也能够理解大家的行为。除了读书和写作,他从不与同事交往。他甚至拒绝参加许多同事举办的宴会。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曾国藩为何能如此迅速崛起?这一切都与他的理想有很大关系。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曾国藩也立志内为圣人,外为王。这个理想让曾国藩的内心异常坚强。曾国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计较一切的得失、屈辱、恩怨等等。
曾国藩立志当好官,顿时拉大了他与同僚之间的差距。他开始努力学习如何做官,并很快找到了升迁的捷径。
曾国藩获得升迁的方法,在《曾国藩为官秘技:升迁的正确方法》中有详细解释。曾国藩认为,做事有规矩,做官也是如此。只要找到晋升的规律,晋升就会变得异常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