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是“康熙皇帝”。据说清朝十二皇帝比其他朝代的皇帝都严重。但从康熙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情况更糟。
康熙皇帝的六次下江南与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的六次下江南有很大不同,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花的都是他父亲雍正皇帝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游览上,但康熙皇帝不同。因为当时的清朝,天下尚未安定,民族情感的存在需要他这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亲自安抚。所以,康熙皇帝下江南,是有使命、有目的的。
1、清顺治帝入关
六十一年康熙帝在长春园圆寂时,雍正帝为了总结康熙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在西征途中赐封他为关山,说了这句话;
“圣祖(康熙帝)的一生,以经武为特色,一统天下,虽然是守城,但也是开拓。”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意味着康熙帝能够在百废待兴之际开创出新的基业,拉开了康熙永天盛世的序幕。真是和开国皇帝一样。
清朝建立不久(1626年),皇太极即位,迎来了清朝的新元年。皇太极在位十七年,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去世。此时,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向北京进军,明朝已经濒临崩溃。
皇太极死后,六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继位。不过,此时朝廷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没有含糊。为了完成皇太极祖努尔哈赤的八大仇和太宗皇太极的生前心愿,率领八万满洲铁骑向中国明朝发起猛烈进攻。
由于明朝山海关总司令吴三桂的背叛,多尔衮成功占领了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眉山公园自缢身亡。
多尔衮占领北京后,带着年轻的顺治皇帝来到北京。因此,据说清朝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皇帝。
2、顺治帝留给康熙帝的烂摊子
顺治皇帝年轻,朝廷一切军政大权均由摄政大臣多尔衮独掌。然而,明朝老少大多不甘灭亡,年轻的顺治皇帝却爱上了董鄂妃。
可惜董鄂妃命不久矣,顺治帝又多情。年仅24岁的顺治帝不久就去世了,留下三位藩王和四位辅政大臣辅佐年仅八岁的康熙帝。登上王位。
顺治帝留给儿子康熙帝的,是一个根基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千疮百孔的王朝。顺治帝死后,留下了一个足以让天下臣服的王朝的流浪遗产。这是康熙王朝的开始。
康熙帝即位后,面临着四辅大臣之间的矛盾。其中,鳌拜是一位立有赫赫功绩的人,但他也是先帝所托付的孤独重臣,因此行事轻举妄动,滥用职权,扰乱朝政。
康熙帝即位第八年,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岁的时候,他排除万般反对,铲除了控制朝政多年的鳌拜集团。
随后的日子里,康熙帝运筹帷幄,用耐心平息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大诸侯王的局势。这一年,康熙皇帝刚刚二十岁。
随着西征喀尔喀、北伐大漠以及乌兰布统战争和收复台湾,清朝的天下大局才真正初步确定。这开启了康熙王朝时代的新篇章。
3、康熙皇帝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康熙帝得以在众多待开发的废墟中脱颖而出,开辟了新的基础。作为一代皇帝,康熙皇帝常年住在宫中,但他常说:“保卫百姓,胜过保卫江河!”
因此,康熙帝对各地直接主管百姓的官员十分重视。他不希望看到地方官员只重报好消息而不重报坏消息来博得皇帝的欢心,所以他严厉惩罚了那些谎报报道、欺压百姓的人。
对于康熙二十年后的清朝来说,虽然天下初太平,但百姓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民族问题真正解决了吗?
尤其是南方各行政省份的人文地理,是康熙皇帝还没有经历过的。南宁的小朝廷还是蠢蠢欲动,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他们是否会从心底里彻底臣服清朝,这些都是康熙皇帝迫切需要的事情。需要理解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康熙南巡论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第四,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取得了三项功绩之一:
我们来看看康熙皇帝第一次、第二次南巡的路线:
第一次,1684年9月28日,出发前往永清、河间、献县、阜城、德州、平原、济南、泰安、新泰、蒙阴、桃源、高邮、镇江、苏州、无锡、南京、曲阜、 11月29日返回北京。第二次,1689年正月初八,出发前往永清、河间、献县、阜城、德州、平原、济南、泰安、新泰、蒙阴、郯城、山阳、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绍兴、苏州、江宁、扬州、淮安、庆阿、桃园、宿迁、济宁、寿张、东昌、临清、谷城、天津,3月19日返回北京。
康熙皇帝认识到,民生最大的问题是防旱、防洪、减灾。想要治愈这些自然灾害,首先要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这五条大河入手。
康熙帝两次南巡的主要目的就是首先控制黄河。大家都知道,黄河和淮河是直接关系民生和河运的两条大河。这是重中之重。
康熙皇帝知道治理这两条大河是重中之重,所以他南巡时就把治理黄河、淮河作为首要任务。在平定吴三桂等三位诸侯之前,康熙皇帝曾立于朝堂。挂这六个字:民生、三藩、水运。
可见康熙帝对于治河的重视。由于此次南巡的重点是治河,康熙帝并不只是看热闹。平时在普通人眼里,皇帝巡视只是作秀,而这位康熙皇帝不同。作为一代封建帝王,他能够亲临河道施工现场,详细了解治河之策,并查明来生河水为何如此凶猛。
从康熙皇帝1684年和1689年南巡所走的路线来看,从未离开过山东的德州、济南一线,足以说明皇帝对两条大河管理的重视。
据记载,康熙皇帝根据实际情况,不惜花重金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河道治理,不惜重金进行河道治理,加固河堤,抵御河水的冲击和冲刷。河水。
从康熙皇帝对治理大河的重视来看,地方地方官和专门治理合伙的大臣们不敢怠慢,更不敢大意。就这样,他们把治理河流的任务当作一件大事。
黄淮河是康熙皇帝南巡时亲自治理的。虽然河流时有决堤,但困扰多年的洪水已得到有效控制。
单说治水,这是康熙帝国策的三大要素之一。所以,康熙帝两次南巡,做到了一石三事,第一件事就是一件事。
5、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取得了三分之二的成果:
康熙皇帝第三次、第四次南巡路线:
第三次南巡于1699年二月初三出发,游河西坞、杨柳青、周家嘴、青县、东莞、桑园、高邮、扬州、苏州、杭州、江宁、李海坞、戴家湾、张家庄、河西坞、通州, 5月17日返回北京。
第四次旅行经历了一些波折,于1702年9月25日开始。王子在旅途中病倒了。康熙一行途经永清、文安、河间、献县、阜城、荆州、德州。由于王子生病,他们陷入困境。德州,10月26日返回北京。
1703年,第四次南巡重启,包括济南、泰安、宿迁、扬州、镇江、常州、苏州、杭州、苏州、常州、江宁、镇江、宿迁、邳州、沛县、济宁、东平、东昌、吴城、沧州、天津返回北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的路线,因为这一次南巡经过高邮,直接进入了扬州、苏州、杭州、江宁等江南相对富裕的省份。看来康熙皇帝这次并没有重视两大河流。却来到了人文荟萃的苏杭交界处。
康熙皇帝这次出巡,当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他心里有一个更大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劝服明朝留下的老老少少和那些制造事端的人。文人墨客。
因为康熙帝知道,现在清朝推行武装统一,这并不是清朝初期的非常时期,需要用双赢的方式来团结之前明朝留下来的汉族士大夫。
康熙帝上台后,逐渐改变了清初的高压政策,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来亲近汉人。这两次南巡除了参拜孔庙、裕陵之外,还参拜了被清朝推翻的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的明孝陵确实让全世界人民大开眼界。
康熙帝此举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合汉民族臣民的心。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些活动,消除汉族士大夫的反抗,使他们能够依靠亲友,为清朝服务。
著名而英明的康熙皇帝不愧为有史以来唯一的皇帝。他的一系列行动扩大了清朝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基础。这是康熙帝第三次、第四次南巡江南的第二次收获,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取得了三分之三的功绩:
康熙皇帝第五次、第六次下江南的路线
第五次,1705年,出发天津、静海、青县、临清、扬州、苏州、松江、杭州、江宁、扬州、宝应、淮安、青口、宿迁、东阿、临清、九日故城2月1日,沧州,4月28日返回北京。第六次,1707年正月二十二,出发东安、武清、静海、青县、沧州、东光、德州、宿迁、清河、青口、江宁、苏州、松江、杭州、扬州、高邮、宿迁、沧州返回北京。
这是康熙帝最后两次南巡的重点,因为康熙帝这两次要解决的都是民生问题,就是进一步落实康熙帝提出的“仁孝治世”的基本国策。康熙从中年到晚年。
康熙皇帝既然提出要关注民生,首先就要从整顿吏治开始。在整顿吏治的同时,要体察民情,逐步在各地掀起扬长避短的热潮。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为何没有受到百姓的怨恨?因为康熙皇帝南下从来没有给百姓添麻烦,看到百姓有困难或者生活困难时,他总是向他们打招呼,并向他们提供金钱和帮助。这是人民之乐,我十分感激。
通过这些南巡,康熙皇帝基本掌握了民生的实际情况。在这六次南巡中,康熙帝不仅解决了“河务漕运”,而且对“民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
结论:在这些记录中,我们只描述了康熙出巡期间的情况和政策。这六次南巡,康熙皇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是解决了他心目中的三大问题;他对江事、漕运,安抚、笼络江南文人,懂得“民生”,真正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当然,在这段历史的记载中,难免会有一些赞扬和夸张,但康熙帝做事的中心目的是治国,这在历代皇帝中确实是不多见的。
因此,康熙朝是所谓“康干盛世”的开始。这应该归功于康熙帝勤政,与经常巡视、体察民情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史记》
本文由“日耀居”原创。欢迎关注,帮助您一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