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在有关明朝藩王的列传之中记载鲁王朱以海之死“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所表达的意思是舟山战败后的鲁王朱以海投靠了延平王郑成功,在郑成功的保护之下在金厦当了一个闲散王爷,后郑成功对其稍有懈怠,鲁王朱以海非常不满,准备到南澳岛去,结果被郑成功派人将其沉入海中淹死。
明朝藩王帽饰。
其实这个段子挺符合目前一些人对于郑成功的刻板印象的:军阀、自私自利的海盗武装头子、假装忠于明朝、拖李定国的后腿。但是很可惜,段子就是段子,是不值得去相信的。
长枪手和双刀明军。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座古墓被发现于金门,这便是鲁王朱以海之墓,作为一座明朝藩王的陵寝而言,这座墓实在是太过简陋了,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只有“永历通宝”数枚,瓷碗两个,方砖地契一个,腐朽坍塌的棺木已经和朱以海的遗骨混杂在一起。然而,墓中依旧出土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文物,那就是“皇明监国鲁王圹志”。
明朝藩王皮弁。
所谓“圹志”即墓志,多为石制,主要记载了墓主的生平,在对古墓的发掘之中,往往成为确定墓主身份的决定性证据。而这座古墓的墓志不但明确了墓主人是鲁王朱以海,而且还详细记载了鲁王朱以海最后的日子,以及他最后的死因:“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朱以海墓志的发现证明了郑成功在鲁王问题的清白:朱以海在金门去世的时候,郑成功已经死去将近半年了,还怎么可能将鲁王“沉之于海”呢?
明军小船。
朱以海去世之后,其子朱弘桓继承鲁王之位,1683年施琅在澎湖击败刘国轩,朱弘桓和郑成功之孙郑克塽一起投降了清朝,而其父朱以海墓志的撰写人之一宁靖王朱术桂不愿意投降清朝,把自己的田地分给了佃户们,然后与妻妾一起自缢身亡。
金镶青白玉腰带。
让我们把镜头转回永历五年(1651年)十月。在这个月,鲁王以及闽安侯周瑞、挂印总兵黄大振等人到达厦门中左所千户城。因为曾经做过隆武朝廷的宗人府协理府政,所以郑成功就以接待宗室的礼仪,接待了鲁王,周瑞、黄大振投入郑成功麾下。两个月之后,定西侯张名振、平夷侯周崔之、英义伯阮骏(阮四)来厦门见郑成功,至此鲁监国政权的旧部和郑军开始联合作战,但正如上文所说,张名振等人名义上服从郑成功的指挥,但实际上鲁王旧部仍然是一支有较强自主性的抗清队伍,并且和郑军矛盾重重。而鲁王自己和郑成功也开始有了矛盾。
金花丝镶宝石腰带
最重要的矛盾莫过于“监国”这一称号,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拥立了隆武皇帝,隆武皇帝又赐给郑成功国姓,而郑成功的部下也多在隆武朝廷供职过,比如黄廷就曾任隆武朝廷都督,而隆武朝廷灭亡之后,明郑势力又奉永历朝廷为正朔,自始至终就没有和鲁监国政权有过交集。而咱们之前说过,“监国”这一称号实在是太过敏感,基本上就等于后备皇帝,这自然就和奉永历朝廷为正朔的郑成功发生了冲突,更何况张名振虽然名义上臣服于郑成功,但实际上双方矛盾重重,所以郑氏对待鲁王的态度也是越来越差“罢(朱以海)供亿,礼节亦疏”。
明军。
虽然永历皇帝本人未必反对朱以海继续出任监国,毕竟这可以保证朱明宗室对于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的影响,但朱以海最终还是自去“监国”称号,将永历皇帝称臣,退归藩位,在金门过起了闲散王爷的生活,毕竟自己的忠实拥趸定西侯张名振在1655年就去世了,而为数不多的鲁监国旧军在1655年的第三次舟山战役之中又一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监国”头衔再继续保留着除了招来郑军众将的白眼,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了,不如过几天舒心日子吧。
晚明皇帝的装束。
直至1661年,永历朝廷在西南彻底崩溃,明昭宗永历皇帝朱由榔被缅甸人劫持送给清军,到1662年的六月,朱由榔全家在昆明被吴三桂杀害,十几天之后,李定国也在病痛和悲愤的折磨之下在景线去世,至此,持续了16年的永历朝廷就此宣告灭亡,同时也宣告了明朝中央政权的彻底灭亡。
但仍有为数众多的明军活动于沿海。
明统已绝,依旧活跃于东南沿海,不忘故国的明朝遗臣们又一次想到了这位曾经的监国殿下。在郑成功去世一个多月之后,张煌言曾上书于鲁王,请求鲁王早正大位,也就是登基为帝,延续明朝皇统。但此时的明郑政权正面临着第一次内战,正经占据金厦,郑袭在萧拱宸等人的拥护之下在台湾继位,成为新一代的延平王,11月双方激战于东都明京(原普罗民遮城),黄昭被郑经的讨伐军射杀,萧拱宸等人被俘处斩,擅自继位的郑袭被迫退位,而后遭到软禁,之后因为自己害怕报复,于公元1663年从厦门出逃,之后就向清军投降。
郑成功画像。
郑氏内战让衰弱的明郑政权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之下,本就对鲁王十分冷淡的郑氏根本就不可能去拥立朱以海为新的明朝皇帝,仅存的鲁王旧臣张煌言的兵力又太少,所以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了。其实不要说成为新的大明皇帝,在这段时间之中已经重病缠身的鲁王朱以海的宗室俸禄都已经被停发,连维持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更不要说登上大位,成为东南沿海的抗清旗帜了。郑氏内战的炮火轰鸣,东南山河沦陷殆尽,这位曾经的南明君主也只能在海岛上过着孤独的日子。在这一年的年底,颠沛流离十余年的鲁王朱以海告别人世,终年45岁。鲁王去世之后,因为此时明郑政局不稳,所谓“岛上风鹤,不敢停梓”,身边的旧臣只能匆忙将其下葬。
明清皇宫的汉白玉栏杆。
近代历史学家孟森在《明史讲义》中写道“鲁王殂于金门,明亡,时为清康熙三年”这一论点实在是有些奇怪,但是有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明朝确实无人了,鲁王死后,再也没有一位朱明宗室被拥立为君。随着1664年厦门战役的结束,残破的郑氏战船惊慌失措地逃离了浓烟滚滚的中左所千户城,向着东方驶去,鲁王朱以海的陵墓从此便无人知晓,直至三百多年之后重见天日。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