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官办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的学校教育起步很早,且多以人文教育为主。虽然在当时的统治体系中,王室和贵族已经有固定的医官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但相关的医学学校教育起步很晚,更晚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度。
金代时,已有医官培训班,但似乎没有独立的医学教育机构。刘宋元甲二十年设立医学教育机构,但具体是何种机构,并无明确记载。隋朝以前,医学教育基本上是民间秘密传授的。直到隋朝,才建立了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
一、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第一阶段:公元前400年,出现了师传授、家族传承(师传弟子)形式的医学教育最初形式。这种方法在东方和西方都很相似。公元443年,刘宋王朝已有初步的医学教育,但还不够完善,没有具体的制度。
隋朝时期,发展更为全面,设立了太医署,并在太医署内设置了各种职位。唐代的发展之后,医学教育从组织结构上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水平。
第二阶段:学校医学教育的出现。早在魏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学校教学形式的医学教育模式。到了公元5世纪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隋朝,出现了官办医学教育。教育机构—— 帝国医疗办公室。
在欧洲,第一所政府认可的医学院出现于13世纪,主要教授基础医学。公元624年,唐政府又设立太医署,下设行政、教务、医疗、药学四个部门。此时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又是医疗单位。
第三阶段:宋初,太医局隶属太常寺管理。翰林院一般组织选拔医学师,教授专业书籍。当时规模还很小。
明代,设立太原医院。太原医院的学生主要是从医学世家的子弟中选拔,当时被称为“一丁”。同时,还从各地选拔合适的医务人员和医生,送往大医院进行检查。只有合格的候选人才会被选中。清初,太原医院设有培习所授徒,其生源较广,以医官推荐为主。
我国古代的医学教育制度早已启蒙,但真正明确的教育制度直到隋代才开始发展。在此之前,医学教育主要依靠秘密传承,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2、隋代以前的医学教育主要依靠秘密传承
中医历史悠久,这种特殊的民间传承方法对我国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医学教育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医学知识主要是在民间秘密传播的。
1、名师培训成为当时传授医学知识的主要方式。
通俗地说,师徒制就是师徒传授和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熟悉的很多名医都是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培养出来的。从历史上看,教师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师徒从小就接触中医知识,所以从小就接触中医知识。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愿组合。志同道合的师徒相聚,父母从小就向他们传授脉秘等理论知识。作为一次定向训练,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2)向孩子传授秘方对于传承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但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的影响,自学成才的教师很难接受其他医生的知识,产生“子传子,不传姻”、“从子传”的思想。儿子传女儿”往往会引出一些秘方。丢失的。
2、自学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
古代有很多人通过自学成为医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因为自己有病或者是为了家人生病而学医。二是因仕途不利或某种原因不愿转行学医。三是受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
自学医学的人中,由于很多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通过直接阅读历代医学经典就可以掌握医学理论知识,而且很容易融入实践经验。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名医都是自学成才的。
3、民办学校教育是自学与师授相结合。
我对某位名医或名师的医术特别敬佩和印象深刻,但我个人无法受到他的影响,所以我把这位名医或名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我刻苦学习的内容,从而继承这位名医。
教师的衣钵并继续发扬光大。这种方法也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之一,也培养出了一批名医。
3、为什么直到隋朝才建立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
一、医学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隋代以前,医学教育基本以民间秘密传承的形式进行。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正式的医学教育。
据《唐柳典》记载,元嘉二十年,秦成祖向宋文帝建议设立“医学”,广授之。北朝还设立了太医大夫、太医侍郎等相关职位。隋朝设立太医署,有太医两名、助教两名、推拿医师两名、咒医两名,建立了明确的医学教育体系。
隋唐时期的医学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和临床实习。规定以月检、季检、年检、临床实习成绩作为考核参考。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考试成绩授予医师、医生、医学工程师等职位。学生学习九年后,成绩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将被勒令退学。
2、隋唐统一有利于医学教育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古代社会走向鼎盛的关键时期。当时社会环境稳定,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教育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文化政策相对开放宽松,注重选拔各类人才,发展医学教育。
3、隋朝时期,中外交往更加频繁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极为频繁,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医学而言,国内外的医疗水平通过不断的交流不断提高。在偏远地区,中医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更多这些地区的医疗经验和药物被引入内地,丰富了中医药的收藏。
4、儒家思想的发展主张人们要注重孝道
官府医学教育起源于南北朝。这一时期虽然佛、道、玄学盛行,但儒家思想因为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成为正统思想。
受他教义的影响,出于维持家业的目的,富裕的贵族家庭特别崇尚孝道,而晚辈了解医学知识是践行孝道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专门设立了医官培训人员。政府医学教育初具规模。
隋唐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到了宋代,理学的成熟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与实践的融合,官府医学教育的发展达到顶峰。中国的封建专制集权制度得到高度强化,医学教育也沾染上了浓厚的文化专制色彩。各种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综合性书籍相继问世。
5、隋朝以前,医学地位低下
研究过古代社会的人都知道,古代医学的地位并不高。隋唐以前,几乎没有官办医学学校。直到唐代设立太医署,医学教育机构才终于以正式形式出现。
古代交通、医疗不发达。医生一天只能救一个人,治国一天可以救很多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统治者招揽贤才治国,却并不重视医生。
4。结论
中医药历史悠久,造福一代又一代,被誉为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几千年来,中医药的代代相传,得益于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传承体系。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是怎样的教育模式支撑着中医药的传承体系?
这些教育模式对于当前的中医教育有什么样的参考价值和意义?面对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创新,认真总结中医药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深入探讨中医药教育的相关命题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