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两军对阵总有胜利和失败的一方。胜利的一方叫凯旋,而失败的一方叫败北。败北这两个字,究竟是怎么用来形容失败的呢?为啥不叫败东,败西?
这其实是因为一个谐音。在古代汉语当中,“北”不但代指方向,而且还有“背”的意思。这在《说文解字》里有专门的说明,北,背也。而败北的名义,就是指打不过扭头就跑。
在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原王朝就一直在跟北方游牧势力对抗。难道是因为经常在北方用兵,击败了对手所以叫“败北”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败北”两个字的意思就变成了”击败北方的敌人“,跟我们理解的败北不是一个含义。
在古代的冷兵器战场,战败的一方肯定向着后方逃窜,背对胜利的一方,所以“北”就逐渐有了代指失败的含义。我们无从考证是什么时候北有了“失败”的意思。应该是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
历史上第一个用北来形容失败的古书,是《孙子·军事》,上面说“佯北勿从”,这里的北就是失败,说的是如果敌人假装失败逃跑,不要急着追,要探查清楚。北跟失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就有了我们现在流行的败北两个字。
这里的北不是方向,所以“败东”“败西”根本无从谈起。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