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有心机的皇后,居然是她!
她是《尚食》中人畜无害的姚子矜。
也是《大明风华》中柔弱善良的孙若微。
影视创作者,热衷于把这位孙皇后烘托为善良的女主角。
可惜,历史上的孙皇后却是心机的要命。
孙氏生于1399年,父亲是永城县的一名主簿,明朝的主薄官不入品,相当于县主的师爷。
虽然家境一般,但孙氏从小就是个美人坯子,小小年纪就长得花容月貌。
但这些都不足为奇,最难得可贵的是,她将来是要和未来的皇帝做青梅竹马的。
就像《尚食》中一样,姚子矜是被彭城伯夫人发现、并带入皇宫的,而历史上的孙氏也确实碰到了她的贵人,且这位贵人就是彭城伯夫人。
彭城伯夫人是仁宗张皇后的母亲,也就是朱瞻基的姥姥,她恰恰和孙氏是同乡。
偶然的机会彭城伯夫人接触到了小小的孙氏,喜欢的不得了,一番交谈之后,更是感觉到小孙氏的谈吐不凡。
她虽出身不高,却也被父亲教得伶俐,此时孙氏就展示出了小小的心机。
她当然知道这位彭成伯夫人是什么来头,一旦有机会接近夫人,便拼命展现出自己最温和有趣的一面。
从此之后,孙氏便经常出入夫人家中,有时学习女子礼仪,有时学习歌舞表演。
彭成伯夫人有意培养孙氏入宫,孙氏更是抓住机会,一刻也不曾放松。
夫人一入宫便向亲家朱棣安利身边这个女孩,有多么的乖巧伶俐,贤德有礼。朱棣终于被说动,决定让孙氏入宫一看究竟。
十岁的孙氏这便迈进了紫禁城的大门。
朱棣让儿媳妇教养十多岁的孙氏,这么说来,孙氏也算是老朱家的童养媳了。
孙氏与朱瞻基同岁,又同在太子妃张氏的门下长大,青梅竹马毫不为过。
两小无猜的情分,自是后来的胡皇后所比不了的。
十岁的孙氏只身一人来到诺达的皇宫,还能周旋在权贵之间,可见其城府。
孙氏既得朱瞻基的喜爱,又得自己婆婆张氏的喜爱,还有彭城伯夫人的庇护。
本该顺顺利利地选为太孙妃,皆大欢喜。
可是天不遂人愿,这到手的太孙妃之位,竟无声无息地跑了。
孙皇后和胡皇后是从何时起,拉的仇恨呢?
这就要来到永乐十五年,那次盛大的选妃典礼了。
皇太孙朱瞻基要大婚之际,钦天监却算出太孙妃,应该是来自山东有“祥瑞之气”的女子。
于是,朱棣便派人去山东寻找,结果刚到山东,果然听到人们口耳相传,说有一女子出生时,便有红白之气从窗户溢出,且一个月都不曾消散,当地人称为“祥瑞之象”。
正是凭着这祥瑞之景,15岁的胡氏糊里糊涂的,竟然当上了太孙妃,抢走了孙氏的一切。
搞得自己这个备胎,只能做个太子嫔。
孙氏对此恨得牙痒痒,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加倍地对朱瞻基好,让他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试图有朝一日为自己报仇。
8年之后朱瞻基继位,胡氏被立为了皇后,孙氏被立为贵妃,此时孙氏心中又生出了许多不满,于是常常找宣宗哭闹。
这么一哭一闹,再加上孙氏的耳边风,朱瞻基居然动了废后的念头。胡皇后忠厚老实,对孙贵妃的心机毫不知情。
再加上自己生不出儿子,更是被人指责。
而孙氏一直得椒房专宠,没过多久,就为朱瞻基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这让朱瞻基高兴坏了,高兴之余,更是没忘了废后另立的想法。
而这时的孙氏心机的表示:“皇后病愈之后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惹得朱瞻基对她更是怜惜不已。
胡皇后天生脾气温顺,不喜争斗,对孙氏的耳边风无计可施。
所以姚子矜和胡皇后相亲相爱一团和气的画面,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腥风血雨。
为了废掉胡皇后,朱瞻基先后召见多位大臣,哭诉自己三十了,连嫡子都没有。
如今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不但如此,在孙氏的助威下,朱瞻基还列举了多条胡皇后的过失,大臣们也招架不住,便不再阻拦。
于是,宣德三年,朱瞻基废后成功,29岁的孙氏终于踏上了皇后的宝座。不枉她这一生的谋划。
后宫历代女人,宠妃都没有好结果。唐朝杨贵妃受宠,最终被赐死。
宋朝张贵妃受宠,最终早逝。清朝的受宠代表人物, 海兰珠和董鄂妃通通早逝。
但明朝这位受宠的孙氏却像开了挂一样,灿烂了一生。不信你看,她有多能耐。
明朝唯一的“青梅竹马”奔现,朱瞻基有多宠孙皇后?
帝后从“青梅竹马”奔现的例子,还真就只有明朝的朱瞻基和孙皇后了。
孙皇后的人生,整整开了三个先河。
第一就是册立贵妃时,开先河的给孙氏求到了“金宝”。
何为金宝?在宫廷礼制中,只有皇后被册立才会有金册金宝,这是皇后地位的象征。而贵妃只能有册无宝。
当时朱瞻基疼爱孙氏,太子妃莫名成为胡氏后,他更觉得亏欠孙氏,便去求了自己的母后,制金宝赐与孙氏。
这在明朝可是独一份。
朱瞻基为了弥补对孙氏的亏欠,把祖宗规矩都改了,可见他对孙氏有多宠。也正是从宣宗起,以后的贵妃都是宝册俱备的。
然而,朱瞻基对孙氏的宠爱,还远远不止于此。很快,他就又做了件“敢为天下先”的大事,废后。
明朝开国以来,从无废后的皇帝,朱瞻基为了孙氏,开了这个先河。成为首位废后的明朝皇帝。
这还不算完。
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逝,朱祁镇即位。孙皇后被尊称为了皇太后。
当了皇太后的孙氏又经历了什么呢?她又成了明朝第一位有徽号的太后。
孙太后本想退出宫廷争斗,颐养天年。可万万没想到,这一切随着儿子的一次御驾亲征而破灭了。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不听群臣劝告,御驾亲征明瓦剌là,结果被俘。大明王朝陷入没有皇帝的处境之中。
这时,身为皇太后的孙氏当机立断,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管理军国大事,这才平息了一场内忧外患。
在击退瓦剌,迎回朱祁镇之后,弟弟朱祁钰留恋皇位,派人幽禁了太上皇朱祁镇,同时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面对朝堂上的再一次风波变幻,孙太后运用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沉着应对。
一面不慌不忙地沉住气,继续当好自己的皇太后,一面又暗中派人,给幽禁的朱祁镇送棉衣和食物。
后来,在朱祁钰病重时,她果断同意大臣的主张,发动了“夺门之变”,废朱祁钰为王爷,让朱祁镇重新坐回了皇位。
也正是她的这次平定乱局有功,孙太后未死就获得了尊号“上圣皇太后”。未死先封徽号的太后,在明朝还是头一位。
孙氏用自己的心机和足智多谋,替自己谋得了完美的人生,这三个先河,足以让她在历史上留名。
回顾孙氏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勾心斗角的狡黠,但也有是非分明的大局观。
虽然她是以色侍君,未能留下贤德之名。
但在后期的朝堂斗争中,也为保住大明王朝的江山做出了贡献。
因此,她虽不是一代贤后,但也不是罪人。
相比被她坑惨的胡皇后,她可以说是独善其身的好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