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受到了一点屈辱,就觉得无脸见人,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人,都是情商比较低的人。曾国藩一生受到过多次屈辱,但他每次都能从屈辱中走出来,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从曾国藩的实践来看,在屈辱中,只要能做到这两点,都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第一点,能忍耐。
很多人说自己脾气不好,其实是没有忍耐力。
曾国藩刚刚组建湘军,在和太平军的首战中,就在靖港被打得大败,曾国藩也差点投水自尽。本来,按照曾国藩的设想,湘军首战必须胜利,这才能让朝廷和湖南的地方官吏们看到他湘军的威力。
其实,为了做到首战必胜。曾国藩已经多次违抗了咸丰皇帝的命令,在此之前,咸丰皇帝四次命令曾国藩,让他率领湘军北上支援湖北、安徽,但曾国藩都以湘军还未完全练好为由,拒绝出兵,为此得罪了咸丰皇帝。
可是,曾国藩在湘军练好后,为何首次出征就被太平军打得打败呢?留给曾国藩的不仅是面子的问题,还有来自湖南官场上的官员们,对他的欺凌。
当时,曾国藩带着残兵败将,本想到了长沙城里再做打算。可是,他到了城墙下后,湖南提督鲍起豹却不让他进城,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只会花银子,只会说大话的无用书生。
曾国藩堂堂一个二品大臣,由于自己是丁忧期间被启用,虽是湖南的团练大臣,可手中没有实权,谁也没把他当成一个人物。
除了不让曾国藩进城外,湖南官场上很多人还决定联名向朝廷弹劾他,大家都觉得应该解除曾国藩的兵权,就地解散湘军。
好在当时的巡抚骆秉章认为曾国藩自会向朝廷请罪,并拒绝在弹劾曾国藩的奏折上签字,才避免了湘军被裁撤的危险。
对这些屈辱,曾国藩忍下来了,即使不让他进城,他也未和守卫城门的官兵理论,干脆在自己的战船中办起公务来。
第二点,会宽容。
宽容才能获众。这是曾国藩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方法。靠这个方法,在曾国藩的身边,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
曾国藩靖港失败的窘态很快就有了改变,由于另外一支湘军,在大将塔齐布的带领下,赶赴湘潭和太平军鏖战时,居然以少胜多,不仅将湘潭夺了回来,还歼灭了太平军一支万余人的精锐部队。
湘潭大捷,是清朝围剿太平军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意义非凡,给萎靡不振的朝廷,带来了取胜的希望。因此,咸丰皇帝对曾国藩进行了嘉奖,让他在湖南除巡抚一人外,均有调遣文武官员的权力,而且,有单独奏事的权力。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权力,几乎和巡抚是一样了。而曾国藩也采取杀鸡儆猴的方式,弹劾鲍起豹“株守无能”,让朝廷将其革职外,对其余曾经欺负自己的官员,则一律不追究,不过问。
很多官员见曾国藩受到朝廷重用后,都纷纷登门向他赔罪,而曾国藩则丝毫没有怪罪大家的意思,并希望以后能携手合作,完成朝廷交办的“剿匪”任务。
曾国藩的宽容态度,让湖南官场上很多官员十分羞愧,也都开始大力支持曾国藩的湘军。
从曾国藩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屈辱中,只要能做到能忍耐、会宽容这两点,都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这两点,我们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