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约13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秦王国在从公元前888年到公元前207年,总共经历了38任国君。在战国中期开始,秦国后期所有的国君(共14任)发奋图强,以气吞山河之势攻城略地,直至统一中国。但是那么多国君中,最值得我们记住的是哪一位呢?
先看看秦王国当时的地理位置,它位于西方边陲野蛮落后的位置,除了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其余时候被中原各国看成是一个既没有文化,又落后的蛮族部落,任人轻视。
来到公元前364年,秦国国君秦献公(二十四任)击败韩、赵、魏三国联军两年后去世,21岁的秦孝公继位,虽然他爹爹打败了三国联军,但是他仍然一点都受不到其他国君尊重。
楚国、魏国修筑长城,防范秦国的侵犯;中国境内(中原)各种国际会议,一律拒绝秦国参加;还有中原其他小国的轻视等等;这真是赤裸裸的屈辱。于是秦孝公决定整顿内政,发展经济,提高文化,追求强国梦想,逐鹿中原。
也许是世世代代一直生活在环境较为恶劣的领土里,秦人骨子里的狼性、狡黠、血性已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现今又广贴天下英雄榜求招能人异士。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
从那时开始,公孙鞅、公孙衍、司马错、张仪、范睢、白起纷纷效忠秦王国,秦国的扩张如入无人之境,野心也一天天膨胀。这些人才,教秦国君,对国内实行变法,建立律例,国富民强;对外如何用纵横之术、诈术攻城略地。
离秦孝公去世32年后,19岁的秦昭襄王也在一个血腥政治斗争里成功夺位,他的母亲宣太后和他的舅舅魏冉运用铁腕手段镇压其余王族,或杀或流放,无一放过。或许我们觉得残忍,但是在那个时候,这是一个正常不过的情况。
21岁的秦昭襄王宣布亲自执政,犹如太祖秦孝公转世,年纪轻轻已经知道重用人才,善用人才,甚至惜才。
28岁的秦王,十分敬慕齐王田文的贤能,居然派王弟嬴悝到齐王国充当人质,交换田文,并担任丞相一职。
33岁的秦王,他接纳舅舅魏冉推荐白起担任统帅一职的意见,从此,白起就成了威震中原的战神,保家卫国,敌人闻之丧胆,为秦国几十年征战立下彪炳战功。
43岁的秦王,蔺相如亲自携带和氏壁面见秦王,然后使用诈术成功归赵,他自已却留下,而此时的秦王,却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礼遇他,并派人送他回国。
53岁的秦王,韩、魏屈服于秦国,准备一起攻打楚国,但楚国的大使黄歇知道这个消息后,亲自拜见秦王,陈述秦国目前国际形势,秦王听取后,立即停止进攻楚国,并与楚国结交。
56岁的秦王,受秦王国礼宾官推荐,在行宫中接见受尽屈辱折磨的范睢,三次跪问范睢,请范睢教导。一席谈话,为秦王国制订了“远交近攻”的全方位的外交策略。
75岁的秦昭襄王结束他一世的统治,在他的一生中,国际间缔结的五次合纵同盟,举行六次的高阶层巨头会议,都无法与秦国抵抗,此时的秦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在国内的统治中,政府清明且勤勉,律例严明,民心安乐。
秦昭襄王与其他昏君对比,他豪气万丈,在治理国家上,情商、智商更胜一筹,对如何善用人才,更有自已更精准的判断,避免了国家大权旁落他人之手,虽然也有让人痛惜的时候,但是他的励精图治,他的狼性为日后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