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指挥部重建新四军军部,重建的新四军下辖7个师以及一个独立旅,其中活动在苏中地区以及苏北指挥部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粟裕任第一师师长,总兵力1.1万人。
由于新四军在抗战时期斗争艰苦,不仅要克服日伪军的扫荡,还要针对国民党顽军进行打击,因此为了加强各个部队的建设,新四军各师都陆续兼地方军区,并将主力部队下放到地方兼各个军分区,不仅使得地方部队得到了锻炼,就连主力部队也得到了加强,而新四军第一师后来兼苏中军区机关,第一师部队后来还和第六师合并,仍保留番号,继续兼苏中军区。 1944年12月随着抗战逐渐进入尾声,中央以及新四军军部下令,要求粟裕率领苏中军区一部分部队南下苏浙皖边区,并开辟苏浙军区,粟裕抽调苏中军区3000余将士,冒着大雪迅速南下并度过长江抵达沪宁铁路附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粟裕接到了铁道工委孙晓梅带来的消息,沪宁铁路两旁都埋设有地雷。 原来就在不久前,日本皇室军代表由沪宁铁路到南京会见日本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为了保证安全,日军在沪宁铁路周边布置了数个雷场,由于接到消息颇晚,新四军南下的部队渡过长江以后,才得知了这个消息,这样一来前路被雷场阻断,后路又有长江天险,第一师将士陷入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候。 孙晓梅也为此自责不已,粟裕宽慰:好在是大军还没有过雷场,如果真的再晚几分钟,到时候就算消息送过来,只怕也无济于事。可眼前的难题却实实在在的摆在眼前,前路被阻断,而开辟根据地的重任在肩,如果就这么一天天的耽误,不仅会影响任务的执行,还会使的部队遭遇危险。 粟裕表面上镇定自若,实际上也颇感焦虑,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也就是这个时候,警卫员送了杯水进去,下意识的提了一句:如果我们都会轻功就好了。也正是一句话提醒了粟裕,后来询问孙晓梅以后,得知日军埋设的地雷为“西瓜雷”,这种地雷虽然威力比较大,但是反应却并不灵敏,只要上面的体重不超过70公斤,地雷就不会被诈降。
于是粟裕召集全军开会,下令各部组成一个个小组,采取匍匐的方式度过雷区,这样的方式看似简单粗暴,但是匍匐的方式可以将人的重量平均分摊到一个平面上,只要小心谨慎,理论上来说就可以通过雷场。
虽然方法十分简单,但想要让3000人同时安全度过雷场,难度还是比较大,谁也不能保证过程中,就一点也不会出现问题。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粟裕的决断十分正确,3000多人通过匍匐的方式一点一点竟然都通过了雷场,没有触发一个地雷造成伤亡。1945年1月,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第一师到达了浙西长兴县地区,与第六师16旅、浙东游击队顺利汇合,并成立了苏浙军区,各部队依次编为3个纵队,后来苏中军区叶飞率领一部分新四军将士继续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直至抗战结束,苏浙军区吹响了反攻日伪军的号角,扩大了苏浙皖边区,该解放区人口总计370万左右,主力部队连同地方各部队发展到了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