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的阿鲁特皇后吞金绝食而死,震惊了宫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当时有个御史叫潘敬俨的曾上书,说皇后死在皇帝之后不足百日,外间传说种种,有讲皇后伤悲致死,有讲皇后绝食而亡,这都说明皇后很有气节,不表彰不能安慰亡灵,不加封不足安定民心。他要求给皇后加封谥号。慈禧太后看了潘敬俨的上书,恼羞成怒,立驳上书之词无凭无据,纯属谎言,于是将潘敬俨的御史官职罢免。尽管如此,人心是压不服的。
光绪五年三月,在安葬同治帝后棺椁时,吏部主事吴可读参加了葬礼。吴可读,字抑堂,甘肃皋兰人,曾任御史,为人耿直。同治十二年冬十一月,曾因奏请将提督成禄立正典刑,其语十分激切,遭王公大臣弹劾而降调。这次从西峰口外隆福寺移葬同治帝后棺椁入惠陵,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再行奏本上书,后果就可想而知,御史潘敬俨即是前鉴。自古忠臣武死战、文死谏,拼得一死,也要一尽肺腑。在返京途中,夜宿蓟州,他挑灯取笔,疾书遗疏一份,尔后便服毒自尽。临终前,在三义庙里题壁绝命诗:
吴可读在遗疏中谈到慈禧太后不应该只给咸丰帝立子嗣,而不为同治帝立嗣子;应明文规定,如果光绪帝有了儿子,应为同治皇帝嗣子,等等。大臣尸谏,不论意见如何,行动本身即可表白其忠直之心,这是一件使当朝君王十分难堪而又不便发作的事情,朝野影响也很大。当王公大臣们从吴可读尸身的怀中取出遗疏后,立即呈给慈禧太后过目。慈禧阅毕,感动而且困惑,她想,为了一件几十年后的事,不惜赔上性命,这世上也真有这么傻的人。故作镇静,转手交给群臣去商议,能推就推,不能推也便观察一下反应。这吴可读尸谏遗疏直接牵涉到立储大事,群臣知道慈禧厉害,都不便议论。
慈禧见此招没有结果,只得亲自收场,说相信当今的皇帝自会处理此事,不必群臣费心了。当今皇上光绪帝不过是个几岁的娃娃,怎能“自会处理此事”?说穿了就是此事自有太后了结,不许臣下多嘴多事。慈禧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大臣们将吴可读原奏抄录一份,存放于庆宫归档,就此草草告终。吴可读临终绝命诗之意,不离开蓟州,附近就是葬身之地。他的后代依照他的遗愿,将其尸身葬埋在蓟县城东的马伸桥,去伴那“五更风雨”。轰动一时寸的吴可读尸谏就这样草草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