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在阅读与东吴相关的历史事件时,一定会注意到“山越”势力的存在。
当时,孙权多次想要发动北伐,但因山越叛乱而放弃。
孙权肖像
孙氏统治东吴的前三十年,他们与山越之间的争斗几乎从未间断过。
那么商越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势力,为何在三国时期如此活跃,而后来却鲜见于史册呢?
一、山岳的由来
东汉三国时期史籍中提到的山越,与秦汉时期的东瓯、闽越、鱼越等百越民族有着深厚的渊源。一般认为山越人是东瓯人和闽越人的后裔。
但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多次征伐闽越地区,并将当地民众迁徙至江淮地区。
因此,东汉时期的山越人就离开了福建沿海地区,开始向内陆发展自己的势力。
如今的东沟王庙
秦汉时期,我国东南地区虽然处于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但地方的治理基础其实很薄弱。
因此,百越人并没有接受汉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
秦朝时期,不少瓯越人纹身,住在水边。东汉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百越人开始隐居山林,形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百越部落虽然与周边的汉族有一定的交往,但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离开部落。
由于这些百越人一直居住在山里,当地的汉族人就称他们为山越人。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政局陷入混乱,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大多是用重金买官的无能之人。这些人一上任,就开始过度勒索赋税,给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难。
三越王陵遗址
后来,汉人微薄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这群人的胃口,于是他们开始将魔爪伸向山越人。
山越人民不堪扰乱,终于起兵与汉军发生冲突,使得我国东南地区的局势极为动荡。
这些名门望族麾下的勇猛将士虽然能够抵御山越人的入侵,但是当山越军遭遇攻击的时候,他们就会退到山里自卫。汉军没有办法彻底击败他们。
而且长年的摩擦让山越人在军事组织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他们也成为了后来东吴政权的一大麻烦。
2、东吴与山越
孙策离开袁术到达江东地区后,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很快平定了江东六县,控制了我国南方大片土地,而这里就是山越人活跃。
而且孙策的父亲孙坚年轻时曾与山越人作战,所以东吴政权显然并没有得到山越人的支持。
而那些长年与山越作战的世家,显然是希望东吴政权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
因此,孙策、孙权对单越的态度都是强硬的。
孙策的比赛形象
与此同时,孙氏兄弟的反对者也非常重视山岳的作用。袁术和曹操都用送礼、封爵等方式讨好山越部落首领,希望他们能从后方发起进攻,为自己夺取山越。江东提供了便利。
此后三十年,山越人民从未放弃反抗东吴政权的骚扰。他们在山上筑起坚固的城堡,对东吴诸郡发动了几乎连续不断的进攻。
由于他们居住的道路艰难险阻,孙权即使派出大军也很难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使得对东吴的征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诸葛恪采取了不同的征服策略。他派人骚扰山越人的秋收工作,导致山越部落得不到足够的粮食。
随后,他率领大军围攻山越,这些人无奈投降。
诸葛恪的比赛形象
不过,由于山越人之前与汉族有过多次交往,这些山越人很快就被同化了,逐渐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
三、山越对东吴发展的影响
因此,孙氏兄弟为了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必须让东吴拥有更多的人口。
孙权剧照
这极大地提高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力,使其拥有了与北方政权竞争的资本。
到东吴末年,他们的三十万大军中,山越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士兵的数量已超过一半。而且,这些山越人也开始认同汉文化,完成了民族的初步融合。
东吴虽然极力征服山越,但仍有部分山越人居住在深山里,没有成为吴国的臣民。
这些人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也出来闹事。但由于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农民的耕种,山越的领土不断被侵占,骚扰汉人的力量远不及三国时期。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重心再次南移,山越人仅存的生存空间再次受到挤压,他们最终不得不离开大山,过着农耕生活。
很快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习惯就被汉族同化了,在历史上留下浓重印记的山越民族就彻底消失了。
东吴军剧照
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加速了我国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大发展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笔记:
关于东吴政权和山越的相关内容,参见《论三国时期山越的发展演变》,发表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